如何做好思想表达的通俗化

如何做好思想表达的通俗化

生活中有些看法似乎不言而喻,但仔细想来却似是而非。比如,英雄豪杰就一定冷酷无情,有点护犊情就不是大丈夫;通俗的东西就一定浅薄,深刻的东西应该晦涩。其实,并非如此。鲁迅先生说:“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我们也可以说,通俗未必不深刻,深刻未必就晦涩。

无疑,通俗就需要浅显,但是浅显不就是不够深刻吗?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加以分析:通俗之浅显指的是什么呢?是文字表达上的浅显呢,还是思想内容上的浅显呢?

对我们来说,通俗化所要求的浅显首先和主要的是文字表达上的浅显。同样的内容,同样的道理,既可以用复杂而艰深的文字来表达,也可以用浅显的文字来表达。用艰深的语言来表达,显得就深刻一些,而用浅显的文字表达则显得不够深刻,其实就思想内容来说是同样的深刻或不深刻的。所谓“深刻”,无非是指人们对一定事物的把握比较深入和透彻,能够透过现象把握住本质。“深刻”与否是针对思想而言的,而不是针对文字表达而言的。文字表达可以有艰深与浅显,但无所谓深刻与不深刻。可见,通俗化主要指的是文字表达,它与思想是否深刻关系不大,因而根据文字表达的浅显就来断定思想内容的不深刻,是文不对题的。

有一种情形是,人们通过对某种道理的通俗表达而看透了这种道理的并不深刻,那不是文字通俗的罪过。假如某种思想历来是被艰深的文字所包裹着的,因而也历来得到了“深刻”的名声。长期地并无人来质疑,因为人们大多受阻或忌惮于它的艰深晦涩的文字外衣。但是,假如有一天,有人用通俗的语言表达了这同一个思想,使人们一目了然地发现这种思想并不深刻,使它失掉了“深刻”的名声。这是很可能的,但这并不是通俗的罪过,而是因为这种思想本来就不深刻的缘故。

真正高水平的通俗文字,是那种清澈透明而使人不知文字所在的文字。阅读这种文字时,人们忘记了文字的存在,而似乎直接面对的是思想本身,似乎是纯粹的思想自己在说话,在呈现。从这方面来说,过于漂亮和有魅力的文字,并不是最好的文字。由于它的漂亮和魅力,过多地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在文字表达方面,而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对思想本身的关注。因此,真正的通俗是文字的“退场”,是语言文字谦逊品格的表现,它默默地退到一旁,而把聚光灯照在思想上面,让思想当主角。这样,当文字退在一旁,让思想自己来说话的时候,思想本身的深刻与否就很直白地表现出来了。

当然,这样的说法似乎是把文字与思想分开了,其实是不能完全分开的。不论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也好,还是说语言是“思想的家”也好,无非都是说:思想总是需要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这当然是对的,我们不能简单地抛开文字表达而只谈思想本身的深刻。但是,我们要注意:文字对思想的表达,有好坏之分,远近之别。

我们不能把语言仅仅当作思想的外衣,似乎是可以随时脱掉的,因为它在很多情况下是思想的内衣,是不能随便脱掉的。甚至,有时语言是思想的皮肤,是根本就脱不下来的。由此看来,虽然思想离不开语言文字,但语言文字为思想效劳的程度并不相同。有的文字表达,属于思想的外衣,它似乎是装点了思想,但其实也是遮挡了思想。有的文字表达属于思想的内衣,它更加贴近思想本身,它既是对思想的某种遮挡,但它更透出思想本身的魅力。还有一种文字表达,则是文字的皮肤,是思想本身的组织形态,是思想本身的一部分。我们最应该追求的,就是这最后一种文字表达。

由此可见,实现对思想的通俗化表达,特别是对深刻思想的通俗化表达,并不容易,甚至有时更为困难。比较简单肤浅的思想用通俗的语言来表达是容易的,但是深刻的思想则不易用通俗的方式来表达。通常,深刻的思想不是产生了流俗之见,而是产生了深入的学理研究。因此艰深的语言是它一开始就获得的形式,它在这种形式中得到了最初的显现。因此,当这种深刻的思想处于产生过程中时,是谈不到通俗化的。只有在这种思想已经产生之后,才可以开始对它的通俗化工作。这种工作就是要重新换一套完全不一样的文字来表达这个思想,困难可想而知。像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商品属性和价值的分析,是极度抽象和深刻的,很难变成通俗表述。但是马克思还是认为值得一试,因为这是另一种创造性的工作。

通俗的真正困难并不在于找到浅显的说法,而在于运用了这些浅显的说法之后,而并没有损害思想的深度,并没有把思想庸俗化。“通俗”与“庸俗”,一字之差,天上地下。如果通俗化变成了庸俗化,那么就失败了。

因此,为了做到通俗,需要有对思想本身的驾驭能力。在这里,首要的并不是能够“俗”,而是能够“通”。只有真正精通了某种思想,只有对这种思想有了透彻的理解和把握,只有长期涵泳在思想之中达到自然而然的程度,才能说具备了做好通俗化工作的基础。有了这种思想上的基础,才谈得到在文字表达方面的功夫和水平的问题。由此可见,“通俗”一词可不是随便说的,它与“庸俗”确乎有不一样的要求。

在思想搞“通”的基础上,文字表达上“俗”的功夫就显示出自己的作用。要用多数人能够明白的方式来说话,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经验来帮助理解。尽可能地减少不必要的专业术语,特别是晦涩的表达方式。对我们中国人来说,还要尽可能地用中国人的思维和表达方式来表达,尽可能减少“欧化”的句式和习惯。要运用一些生动形象的比喻来阐释抽象的思想,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在这方面,我们要向古代的人们学习,不论中国的先秦诸子,还是基督教圣经中的耶稣,都是喜欢用比喻来讲道理的。有些比喻之妙、之贴切,令人拍案叫绝。这当然不只是语言文字的功夫,也是思想家的功夫了。

但是,除了思想上和文字上的要求外,对于做好通俗化工作还有一个方面的重要前提:就是场景和身份的转变。一是把思想从学术的王国里拉到生活世界中来,这是场景的变化,语言感觉的变化是以此为背景的。二是做通俗化工作的人,要彻底放下身段,向普通读者看齐。不要怕浅显的文字降低了自己的身份,不要害怕别人说自己没有学问,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把思想理论通俗化的工作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做好通俗化工作,而且,这还是人格的提升呢。

本文关键词: 思想表达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