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出于何种考虑,双方做出的政策决定,都展现了对实名制的信赖,这正是让人大惑不解之处。这一政策如同万金油般在各地粉墨登场,回顾此前出现的各种实名制政策,早先的微博实名制尽管备受争议,但还是普遍执行,所受到的批评也相对较少,它在互联网管理过程之所以具备某种普适性,是因为它强调预防而非执着于治理,藉此政策架设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强调网民的责任意识,继而规范其网络行为。而除此之外的诸多实名制政策,实质上与这种理念渐行渐远,实名制的魅惑发生变化,政策制定者俨然希望,通过实名制来提升违法者的犯罪门槛和成本。
在微博实名制中,政策规范的是多数人的行为,而在其他诸多实名制中,政策是为预防少数极端行为,但在客观上却以所有人作为假想敌,于是我们便发现,政策首先给无辜者带来不便,至于它能否给违法者带来震慑,则值得怀疑。当初昆明“口罩实名制”横空出世后,即有不少人提醒可通过网购绕开实名制,如今厦门的“汽油实名制”也未必高明,犯罪者若要制造恶性事件,显然并非一定要取道加油站。这样的常识并非新发现,然而厦门却师从昆明。一项政策变质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这背后的荒诞,以及让人不可思议的智慧匮乏。
【启示与思考】
厦门首次在全市所有的国字头、民营加油站执行严厉新规。其中规定,个人一般不得购买罐装汽油,确实需要必须先申请、打证明,实行“实名制”登记。 对于购买罐装汽油实行实名制,实在是找不出一条合理合法的由头,人们不得不将其与“BRT纵火案”联系起来。问题是,就因为有不法之徒利用汽油纵火、报复社会,制造惨烈血案,有关部门便将汽油视为洪水猛兽,用实名制将汽油和买汽油的人“管制”起来。这与其说是对实名制的一种滥用,不如说是对“BRT纵火案”的反思不够,更是公共管理的一种错位。
近年来,实名制作为一种公共管理手段,在中国以各种理由广泛推行,并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几乎每一种实名制的推行,都会引起关注和争议。然而,管理部门在推出实名制时,都有着合理的逻辑,从最初的维护社会诚信,到现在成为“维稳”良药。
其实,堵不如疏,与其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限制公众的消费行为,不如反思公共管理、特别是社会干预制度的缺位。陈水总纵火杀人,这种独特的社会现象之所以会出现,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在社会转型时期,不法侵害和不公平的因素增多,而整个社会无论是来自政府的制度建设、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和公共救济,还是来自民间组织的各种服务都是不健全、不完备的,甚至很多根本就没有建立起来。
因此,不能什么事情觉得不好管就用实名制,这实际是行政权力的滥用,也是一种懒政行为。殊不知,要想通过限制人们购买汽油,去遏制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去防范纵火等犯罪行为,几乎是一件完全不可能的事情。明知不可为而强力为之,结果只能是激化社会矛盾而非解决实际问题。相反,有关部门应探究陈水总疯狂纵火、报复社会病态心理形成的原因,检讨社会干预机制的缺位,进行社会管理方式的创新,竭力化解潜在的社会风险和安全隐患,以此减少危害公共安全的违法事件发生。
出于保障群众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出台的新规却收到群众质疑。多名网友质疑汽油实名制是治标不治本之举,是执行者惰政的表现;万事皆禁,以禁代管,既说明公权力的无法无天,同时表现出对民众的漠视和轻视。因为厦门公交车纵火事件中使用的工具是汽油,就对汽油实名制,那是不是以后凡是发生重大事件中的工具都要实行实名制?
因汽油等生产生活需求品,同时也存在一定危险的易燃品能被轻易获得,政府出台相关措施加以规范的举措没错,但这并非最终解决问题的办法。厦门纵火案的起因是,老上访户陈水总因低保被取消后上访,遭遇公安局和信访局互相“踢皮球”,感到生活不如意,悲观厌世,而泄愤纵火。因此,加强对公民道德教育,转变政府工作作风,提升服务质量才是解决问题的治本之法。
加强公民道德教育、感恩教育。无论生活多不如意,命运多坎坷,都不能滥用暴力,践踏生命,这是法治底线,也是做人底线。全社会都要讲公德,人人修身自律,才能积流成河、积善成德,才能建设文明、和谐社会。其次加强政府部门自身建设。畅通诉求渠道,让群众的诉求有地方说、找的到人说、正当合理的要求能解决,切实保障群众依法提出建议、意见和申诉的权利;强化服务意识,干部多深入基层,沉到一线同群众交心谈心,改进工作方法,提高服务水平,正确合理地分析和解决群众矛盾,设身处地地调处群众之间的纠纷;创新工作机制,建立政府主导,相关部门参与,形成齐抓共管工作局面,妥善解决疑难纠纷,缓和社会矛盾。如此多管齐下,杜绝同类事件的发生,建设安定、文明、和谐、稳定的良好社会环境。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