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山西,山西(3)

柴静:山西,山西(3)

河边上从这个时候,开始盖纺织厂、纸厂、糖厂、油厂……柏油路铺起来,姐姐们入了厂工作,回来拿细绵线教我们打结头。那时工厂有热水澡堂,带我们去洗澡,她们揽着搪瓷盆子冲着看门男子一点头,笑意里是见过世面的自持。纺好的泡泡纱做成灯笼袖小裙子,我穿件粉蓝的,我妹是粉红的,好不得意。我妈在工厂的理发店给我烫个卷毛,隔了这么多年,脑袋上包个黄色蛇皮袋的烫热感还有,是文明让人不舒服的启蒙。

人人都喜欢工厂,厂门前有了集市,热闹得很,大喇叭里翻来滚去唱“甜蜜的生活,甜蜜的生活,无限好啰喂……”声震四野。有露天电影,小朋友搬小板凳占座位,工厂焊的蓝色小铁椅,可以把红木板凳挤到一边去。放电影之前常常会播一个短纪录片,叫《黄土高原上的绿色明珠》,说的是临汾。我妈带我们姐妹去动物园时,每次都要提醒“电影里说了,树上柿子不能摘,掉下来也不要捡,这叫花果城”。

我上中学后,姐姐们陆续失业。之后十年,山西轻工业产值占经济总量的比例从将近40%下滑到6%。焦化厂、钢厂、铁厂……托煤而起,洗煤厂就建在汾河岸上。我们上课前原来还拿大蒜擦玻璃黑板,后来也颓了,擦不过来,一堂课下来脸上都是黑粒子。但我只见过托人想进厂的亲戚,没听过有人抱怨环境——就像家家冬天都生蜂窝煤炉子,一屋子烟也呛,但为这点暖和,忍忍也就睡着了。

我父母也说,要没有这些厂,财政发不了工资,他们可能攒不够让我上大学的钱。

我1993年考大学离开山西,坐了三十多个小时火车到湖南,清晨靠窗的帘子一拉,我都惊住了,一个小湖,里头都是荷花——这东西在世上居然真有?就是这个感觉。孩子心性,打定主意不再回山西。就在这年,中国放开除电煤以外的煤炭价格。我有位朋友未上大学,与父亲一起做生意,当时1吨煤17块钱,此后10年,涨到一千多块钱1吨。煤焦自此大发展,在山西占到GDP的70%,成为最重要的支柱产业。

2003年春节我从临汾车站打车回家,冬天大早上,能见度不到5米。满街的人戴着白口罩,鼻孔的地方两个黑点。车上没雾灯,后视镜也撞得只剩一半。瘦精精的司机直着脖子伸到窗外边看边开,开了一会儿打电话叫了个人来:“你来开,我今天没戴眼镜。”

我以为是下雾。

他说,嗐,这几天天天这样。

我再也不想回山西了。

“再也”,这两个字刺目。

2007年,再回山西。

我碰上一个官员,他说:“你是山西人,我知道。”

“对。”

“临汾的?”

“嗯。”

他知道得很清楚,带着一点讥笑看着我:“你怎么不给山西办点好事儿?”

“我办的就是。”

王惠琴7岁了,剪了短头发,黑了,瘦了,已经有点认生了,远远地站着,不打招呼只是笑。一笑,露出两只缺了的门牙。

她家还是没有搬,工厂也没搬。在省环保局的要求下,企业花了6000万把环保设施装上了,带着我们左看右看:“来,给我们照一照。”我问:“你这设备运行过吗?”老总的儿子嘿嘿一笑:“还没有,还没有。”

在临汾时,我曾去龙祠水源地拍摄。水源地只有10亩左右,“最后这点了,再没有了。”边上人说。

我站在栅栏外面往里看,愣住了。

我从来没见过这样的山西。

附近村庄里的小胖子跟我一起,把脸挤在铁栅栏上,谁都不说话,往里看。水居然是透亮的,荇藻青青,风一过,摇得如痴如醉,黄雀和燕子在水上沾一下脚,在野花上一站就掠走了,花一软,再努一下,细细密密的水纹久久不散。

一抬头,一只白鹭拐了一个漂亮的大弯。

这是远古我的家乡。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