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党群关系存在的问题与解决途径

当前党群关系存在的问题与解决途径

核心提示: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

对于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毛泽东曾经用鱼水关系来告诫党员干部,不能脱离群众,更不能和群众对立:“打个比喻,人民就象水一样,各级领导者,就象游水的一样,你不要离开水,你要顺那个水,不要逆那个水。” 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三大作风之一,是党的优良传统与政治优势。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党之所以坚强有力,关键就在于坚持群众路线。在全球化、信息化的今天,执政党要更加自觉地继承和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与作风,切实加强党同群众的密切关系。但是,毋庸讳言,当下党群关系面临新的问题。如何在新形势下坚持党的优良传统,如何坚持与发扬群众路线,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课题。 

一、当前不正常党群关系的突出问题 

当前许多党员干部不仅丢失深入群众的传统,不愿、不想、不屑甚至讨厌做群众工作,而且有些党员干部退化到不会做群众工作。一些党员干部缺乏深入群众的扎实工作作风,逐渐丢失深入群众的传统,很少接触群众,也不了解群众,感情上与群众日益疏远,干部不认识群众,群众也认不到干部,甚至有的党员干部把群众工作当成负担,觉得群众素质低打交道麻烦,看见上访群众就头痛。这样,“截访就是维稳”的逻辑就出来了。许多党员干部不去深入群众,反而费时、费事、费钱地去“截访”。所有的问题还是在于干部已经不能深入群众了,不愿意深入群众了。这样,党群关系就会走样变形,就会导致党群关系越来越疏远,党的干部怕群众,群众疏远干部、党员;这种疏远又导致党群、干群之间更大的误解与疏远,这样恶性循环,不断侵蚀着执政党的基础。 

1.“油水关系”。所谓“油水关系”,是指有些党员干部使自己成为“油”,总是高高地浮在上面,很少深入群众之“水”中去,很少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群众,帮助群众,更不要说向群众学习。党员干部与群众之间是隔膜关系。这种党群关系看似在一起,其实二者之间有很厚的隔膜,并没有融洽,更无法彼此理解和相互支持。这种现象今天看来相当普遍,对于一些党员干部而言,深入群众不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行动,而是一种必须上级机关三令五申甚至强行命令的任务,甚至下基层也是摆花架子、应付差事,从而出现“虚假走基层”,形式主义与官僚主义严重。 

2.“蛙水关系”。所谓“蛙水关系”,是指有些党员干部把自己当成“青蛙”,当需要群众之“水”时就跳到水中去,满足了自己的利益需求后又跳上岸,远离群众之“水”。这种党员干部只是把群众当成可利用的对象,严重脱离群众,不了解实情、民情、社情,不知群众所想、所思、所盼、所求,也不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作为自己作秀及捞政绩的工具。 

3.“舟水关系”。唐太宗曾经把君主与百姓的关系比喻成“舟水关系”:“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有些党员干部也把自己变成封建帝王眼中的“舟”,把自己变成主人,把群众看成“水”,把群众看成可以任意愚弄、支使的仆人,甚至在群众头上作威作福。这种“舟水关系”,是一种颠倒了的主仆关系。党员干部本是“人民公仆”,应该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但这些人却变成了“主人”;群众本应是“当家作主”的主人,却在这些人眼里变成了仆人。 

4.“水草关系”。有些党员干部把群众当成搜刮的对象,可以把这种不正常的党群关系概括为“水草关系”。这种党员干部把自己当成“草”,对群众之“水”只有汲取,没有给予,只有搜刮,没有体察与帮助。这种党员干部已经完全变质,不仅仅是脱离群众、利用群众捞政绩的问题,而且已经变成搜刮群众的腐败分子。 

5.“水火关系”。一些党员干部与群众的关系不断滑向“油水关系”、“蛙水关系”、“舟水关系”、“水草关系”。如果不及时刹车,他们与群众之间关系很快就会走向人民群众的对立面,从而使自己与群众的关系变为相互对立的水火关系。这些人宗旨意识不强,群众观念淡薄,做出不少违背群众意愿的事。他们对群众疾苦漠不关心,对群众呼声置若罔闻,对群众利益麻木不仁,甚至见利忘义,以权谋私,从而走上与人民群众对立的道路。近年来,发生的许多群体性事件就是一些干部罔顾群众利益,与群众关系紧张、对立的写照。 

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必须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党群关系只能是鱼水关系,这是执政党的根本,不能丢。只有坚持与传承下去,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进行。 

 二、密切党群关系的现实路径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人民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带动政风民风”。这是对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期望与要求。那么,该如何让干部能深入群众、愿意深入群众、乐意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疾苦,向群众学习,真正贯彻群众路线?这需要全体党员干部作出艰苦卓绝的努力。 

(一)切实转变观念是前提:克服“权力的傲慢” 

现在许多官员把自己摆在一个对人民施恩惠的救世主的位置上,高高在上,自以为是。这种“权力的傲慢”、官僚主义是导致干部脱离群众的根本原因。这种干部不能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人民群众,群众观念淡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严重,唯上是从,对群众生活漠不关心,对群众疾苦不闻不问,工作主要放在迎接各种检查、验收、考核。这样就导致群众对干部冷淡、不满。同时,干部如此脱离群众,也是导致群众利益表达渠道不畅的重要原因。不改变这种“权力的傲慢”,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无异于缘木求鱼。 

第一,克服政绩冲动。这种“权力的傲慢”背后是政绩冲动。党员干部只有摆正位置,才能分清是在“替谁说话”、“为谁执政”;只有摆正位置,才能在决策的时候克服政绩冲动,充分尊重群众、深入群众、问计于群众。 

第二,多一些包容。当今社会已经进入全球化、信息化时代,执政党代表和整合人民利益的难度越来越大。群众工作的对象、内容、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群众工作出现不少新情况新问题,面临不少新挑战。信息的发散性、分散化、快速性使得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发生剧变,人们在接受网络文化的过程中也呈现出高度个性化的倾向,不同的阶层、职业、年龄的人有机会、有条件通过网络等方式表达不同的诉求,选择各自不同的价值取向。同时,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快,群众从“单位人”转向“社会人”,原有的单位管理网络在弱化,而新的社区管理网络还不够完善,导致出现社会整合的缺失,群众权利意识逐渐增强、权利诉求不断增加,权利诉求日趋多元化。能否始终站稳群众立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否协调“利益关系”,能否摆正“权力与权利”的关系,能否努力做到多元与一元的统一。执政党首先必须承认并认真对待全球化带来的多元化,在此基础上,应该包容并与多元诉求平等对话、交流,才有可能与广大群众平等对话,才能做到在网络时代密切联系群众,才能巩固执政基础。 

第三,多向群众学习一些方式方法。当前群众工作日益呈现复杂性,如何增强群众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除了真心实意对待群众,还需要构建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 

第四,互联网的兴起与发展为执政党在新形势下坚持与发展群众路线提供了新途径。执政党必须认识互联网在密切党群关系中的重要作用,探索以互联网为平台做好群众工作的机制、方法,建立适应时代发展的党群沟通机制,从而做到在新条件下坚持群众路线,发展群众路线。 

(二)加强党风建设是关键:重树“公仆”意识 

党风问题说到底就是党与群众的关系问题。群众不仅通过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来观察、判断党,而且通过党员干部的所作所为来观察、判断党,从而决定是否拥护、支持、赞成执政党。可以说,党员干部的作风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党群关系是否密切。党风败坏,群众必然疏远党员干部,乃至疏远执政党,执政党也必然脱离群众。党风端正优良,执政党才有可能获得群众的支持,才有可能引导社会风气,才有可能密切党群关系。党员干部要摆正公仆和主人的位置,必须明确自己是人民的公仆而人民则是国家的主人。不从思想上认真解决这个问题,密切党群关系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第一,加强廉政建设。当前,一些严重违背党的宗旨的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党群关系。一是部分党员干部侵犯群众利益影响党群关系。如在房屋拆迁、土地补偿等问题上严重侵害群众利益,引发群众强烈不满。二是腐败问题日益严重,有的党员干部群众立场不坚定,个人主义严重,甚至见利忘义,以权谋私,违法违规,贪污腐化。由于积怨愈来愈深,矛盾愈演愈烈,部分地区干群关系因此而紧张已是不争的事实,甚至引发了一些恶性事件。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必将动摇执政基础。必须真正解决好廉政建设问题,执政党已经到了下死决心的时候了。 

第二,切实发扬民主,使党员的权利与义务能真正得到体现,使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能真正得到保障。积极发扬党内民主,使每一位党员的权利与义务真正得到体现,每一位党员能真正深入群众,党员的荣誉感才能彰显,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真正得到发挥。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扬人民民主,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与监督权充分得到保障,人们群众当家作主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执政党才能赢得民心。 

第三,反对形形色色的形式主义与官僚主义,建设服务型政党。形式主义与官僚主义由来已久,已经成为败坏党风的痼疾,其根源还是在于“官本位”意识。解决的根本办法在于建设服务型党组织,使“为人民服务”真正落到实处。一是要有高度的服务自觉与服务意识。建设服务型政党,就是要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成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自觉,外化为实际行动,内化为价值理念。二是要有较强的服务能力。工作方法要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充分调查研究,听民声、问民计、集民智,努力做到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科学决策。工作目标要从群众切身利益出发,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尽心竭力办实事、办好事、办暖人心的事。工作成果要把群众满意当做第一标准,虚心接受群众检验和批评,不断改进完善自身工作。 

(三)着力解决民生问题是根本:关注、尊重、保护群众利益 

从某种意义上说,密切党群关系落到最实处就是对群众切身利益的关注、尊重与保护。群众也往往以自己的切身利益是否得到关注、尊重与保护作为判断党群关系密切或疏远的标准,作为判断执政党能力强弱的标准,作为是否拥护执政党执政的准绳。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也正是如此。 

现阶段,应该正视民生问题的紧迫性,以务实的态度加速民生问题的解决。当前,一些结构性民生问题也开始显现出来,突出地表现在物价高、房价高、看病难、就业难、教育不公、分配不公等方面。这些问题不仅涉及群众的生存问题,更涉及发展问题。这些问题解决好了,执政党的执政能力才能真正体现出来,也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才能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才能充分发挥党执政的优越性。当然,着力解决民生问题涉及面广、任务繁重,当务之急是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的诉求,一切从群众的意愿和需求出发,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做好群众工作。 

第一,建立健全群众利益关注机制,使群众的切身利益能通过畅通的渠道得到表达,进而得到党和政府的关注。当群众的利益诉求难以获得合法的渠道进行表达时,将使群众间利益的失衡状况更加突出,并使社会矛盾更加激化,这将导致党群、干群关系出现裂痕。因此,随着群众利益意识日益强化,利益表达愿望日趋强烈,建立一个健全的社会利益表达机制,为不同利益诉求主体提供完全、充分、畅通的表达渠道显得尤为重要。要落实信访条例,推广和完善“绿色邮政”、“网上信访”、“专线电话”、“视频接访”、“信访代理”等做法。坚持各级领导干部阅批群众来信,推进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加强信访信息系统的建设和推广应用。继续加强国家投诉受理中心建设,构建快速高效受理群众诉求的综合平台,促进地方党委、政府尽可能多了解基层动态和群众诉求。要增强新闻媒体,尤其是网络的群众利益诉求表达作用,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民群众的需求意愿,切实关注、关照弱势群体包括未脱贫人口、农民工等困难群众的话语权,带着深厚的感情帮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当然,在群众利益表达、诉求途径与机制得到建立健全之后,更重要的是执政党对群众的切身利益的关注。党员干部能够认真对待群众所反映的利益诉求与问题。 

第二,尊重群众利益,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现在许多干部认为自己就是人民群众的“代言人”、“领路人”,往往想“替民做主”、“为民做主”,因而经常出现“拍脑袋”决策。这些决策甚至冠以“民生”、“民主”的名义,自认为“出发点是好的”。这种“替民做主”的惯性思维和做法,往往会遭遇民意的抵制。尊重群众利益,尊重群众意愿,需要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因此,必须扩大群众的有序政治参与。着眼于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来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推进人民群众对公共政策制定的民主参与。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规划、事关民生的重要事项,决策之前都通过举行听证会、论证会等形式,向人民群众征求意见,使广大人民群众在民主参与中了解决策过程,提高民主意识。 

第三,保护群众利益是保障民生的根本。保护群众利益包括保障群众的生存权利与发展权利。一是保护好群众的生存权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指导方针,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二是保护好群众的发展权利。必须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促进充分就业。必须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切实扭转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 

第四,健全干部考核激励机制,把民生问题纳入考核范围。考核主体不应当只是党的组织部门,还应当让广大群众参与进来。因为人民群众对损害自身利益的问题,感受最真切,最有发言权。在考核内容方面,要改变过去以GDP为本、以官为本、以政绩为本的倾向,把民生问题的改善列入政绩考核的范围并增大权重。只有改善民生,党群关系才有可能进一步密切起来。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