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打不倒的东方小个子(4)

邓小平:打不倒的东方小个子(4)

“发展生产才能解决你们的问题”

工人们回忆说,邓小平话虽不多,但人很随和,在跟大家谈到当时新建县的疫病血吸虫病时,他说要重视,加强粪便管理,但也不要紧张。

在江西劳动期间,已瘫痪的邓朴方也来到了父母身边。有一天,邓小平问陶端,邓朴方在家中没有事做,有没有无线电修理之类的活让他做一做?陶端说,厂里没人有收音机啊。邓小平说,实在没有就算了。

陶端有4个孩子,当时的月工资是38元,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邓小平说:你们这里工人的生活情况我是知道的。想解决你们的问题,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解决的,也不是哪个领导就能解决的,非要把生产搞上去,你们的问题才能解决。

工人们说,现在想来,这或许就是他在基层时对“解放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的切身感受吧?

工厂后院外面那条现已广为人知的“小平小道”,是当年陶端和车间的40多名工人以及厂领导花了一天时间修整出来的。这条田埂小路让邓小平步行上下班的时间由原来的40多分钟减少到20多分钟。

如今,这条小道被认为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理论的一个发源地。当地政府从去年起筹建包括小平小道纪念馆、小平广场和小平公园在内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首期工程竣工对外开放后的一年里,接待了20多万海内外游客。

  “第三落”:见证历史的院子

也许将来这个院子还会迎来新的主人,但不变的是院里的老松树

北京东城区的宽街一带是历史文化韵味极浓的地方,这里散落着许多历史遗迹,如段祺瑞执政府、和硕公主府、作家欧阳予倩故居、孙中山行馆和僧格林沁祠堂等。

在宽街路口西北角有一个门牌为“地安门东大街43号”的四合院,从灰墙灰瓦的外观看,和邻近的其他居民大院没多大区别,但是稍加留意,只要看看那宽阔高大的门楼、门口那一左一右两个精雕细刻的石墩和暗示着地位身份的5层台阶,以及两扇紧闭的朱红大门,就不难想像在这历经沧桑的大门里一定也掩藏着许多故事。

邓小平第三次被打倒时,就住在这里。

  软禁生活

1976年1月,周恩来去世后,“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愈演愈烈。4月5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天安门事件。“四人帮”一口咬定邓小平是天安门事件的“总后台”。

毛毛在《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一书中写到:“身体已经极度衰弱的毛泽东,作了以下指示:‘据此开除邓的一切职务,保留党籍,以观后效。’”但毛泽东仍然指示不能让人冲击邓小平。汪东兴于是安排把邓小平从宽街的家中转移到东交民巷。

4月7日,中央警卫局的人来接邓小平。毛毛写到:“我们全家老老少少近十口人,年轻的扶着老的、大人抱着孩子,一起给父亲送行。邓楠灵机一动,在最后的一刻,想起往父亲的中山服口袋里放进了一副扑克牌……泪水涌上了我们的眼睛。也许,这就是与父亲的永诀啊!”

邓小平被转移到了东交民巷17号,实际上被禁锢了起来。

熟知历史的人都知道,东交民巷旧称江米巷,中国近现代史上的许多著名事件都在这里发生。1901年,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将此地划为使馆界,因此这里还保留着许多西式建筑。经过一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它们已经显得陈旧破败,但昔日的豪华还隐约可见。

虽然和人头攒动的王府井大街及车流如水的东长安街不过百米之遥,东交民巷却人少车稀,十分宁静。

  相依为命的日子

邓小平住过的17号院坐落在东交民巷和台基厂交叉路口的西北角。听附近的老人讲,贺龙、罗荣桓、张鼎丞、李铁映、刘澜涛都曾在17号院里住过。

院子由灰色的高大砖墙围绕着,墙顶由屋脊状灰瓦覆盖,灰色的门楼坐北朝南,是非常简朴的三间结构。墨绿色的铁门上有着方形的望口,透过不时打开的西边小门,可以看到一条笔直的甬道通向尽头,甬道的西侧散落的几栋别墅式的小灰楼,被院内浓密的法国梧桐掩映着。

附近的居民较少,只有21号院是北京市委的宿舍大院。一位步履蹒跚的老者对《瞭望东方周刊》说:“这一带经常住着一些高级领导人,我已经习以为常了。我知道邓小平在17号院住过,但从未谋面,具体的时间也记不太清楚了。”

正是在这里,邓小平与卓琳相依为命。一开始,他们自己打扫卫生和洗衣做饭,后来,警卫找来了原来的厨师,帮助做午晚两餐。寂寞之中,二老备感思念孩子们。

不久,卓琳因病住院了,剩下了邓小平一个人。实在没事可做,他就拿出扑克牌,一个人在桌子上摆牌开牌。这副全新的扑克牌,到了最后,已被用得牌角都磨白了。

直到7月19日,邓小平才被允许搬回宽街的住宅,与家人团聚。

但软禁仍没有解除。闲得无聊时,邓小平想找点体力活干,便找了一把大剪刀去剪院子里的杂草。毛毛回忆到,71岁的邓小平,穿着一件破了好几个洞的老头衫,在毒毒的日头下,一剪刀一剪刀地认真剪草,汗水从额头上流下来,湿透了衣衫。

唐山地震时,全家人搬到屋外,在种丝瓜的竹竿架子上搭了几块塑料布,做成“防震棚”,邓小平和小孙子就坐在下面。

谈到邓小平的这段“文革”经历,邓小平研究专家李忠杰说,“文革”促进了小平同志的思考,总结“文革”的教训,不仅是他总结,大家后来也总结。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全党、全国人民对后来推进改革开放,认识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很多人可能还认识得不是很清楚。

  让时间牢记一切

43号院附近的老人们都知道邓小平“文革”时曾在这里住过,80岁的董大妈对《瞭望东方周刊》说:“这院子从外面看不怎么显眼,里面可不小呢。这院子我曾进去过,别看前面临街,车来人往的,可院子深,里面还是很安静的。”

难怪,邓小平当年对这处院子很是满意,曾想过有朝一日退休后能在这里含饴弄孙,颐养天年。

毛毛对这个陪伴父亲政治生命起伏的院子作了深情的描述:“院子四四方方,却空空荡荡,连棵草都没有,一刮风,就满院子尘土飞扬。父亲最爱种树种花种草……刚来的时候,院子里面光秃秃的,而现在,满院都是青草绿树。(综合瞭望东方周刊、新华网)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