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挖掘历史文化内涵 扩大名城保护范畴

北京:挖掘历史文化内涵 扩大名城保护范畴

——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试点的实践与思考

有着3058年建城史和860年建都史的北京,在164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这些历史遗存记录下来的,除了古老的建筑、棋盘状的街区,还有凝练厚重的北京文化,一代代传承的精神财富。

从去年开始,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办公室启动了四个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试点,目前西城区“天桥历史文化景观”已完成保护规划编制和施工图设计,已进入施工阶段;海淀区“贝家花园等中法文化交流史迹群”已完成保护规划的编制,划定了保护范围,现在正深化设计方案;房山区“南窖乡水峪村”已完成保护规划和保护管理办法的制定,正在开展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申报工作;平谷区“仁义胡同”完成了保护规划设计方案的比选,现正着手实施。

攻坚克难试点项目要成为示范工程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与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北京要发挥全国文化中心示范作用”,开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建设”、“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一起,成为本市名城保护工作的重要依据。作为第一批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北京,我们探索名城保护工作方法和思路的脚步从未停下,从早期专家学者的奔走呼吁,到现在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名城保护”概念已经走出象牙塔,走向普通民众。相应地,“名城保护”工作也已经突破单纯的“文物保护”和“规划编制”等技术领域,走向更加综合的公共政策。

基于对“名城保护工作应该走出认识误区和专业局限,提倡综合性、社会化管理模式”的认识,自2012年初开始,由刚刚成立的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办公室统筹,开展了名城保护四个试点工作。工作目的是落实《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建设规划》中提到的“挖掘内涵、扩大外延、突出重点、协调全面”的原则和要求,在名城保护现有理论和可能的实施途径之中,通过“解剖麻雀”的方式检验其科学性和可行性,找出适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最优政策和最佳路径。

历史文化名城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各类要素在名城保护过程中往往会产生矛盾,试点工作不是简单地修文物、搞旅游、整环境、拆危房、造景点,而是综合考虑各类矛盾的聚集点,集中力量进行研究和突破。焦点问题如果能够解决,其他次生矛盾也会迎刃而解,通过试点,我们可以掌握发现问题、解剖矛盾、创新思路、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关于历史文化名城的媒体报道高达130多万篇(条),通过媒体报道也能从侧面反映出社会各界对名城保护的认识深度不同、价值观不同、保护的目的也不同,名城保护易成为社会矛盾的聚集点。通过抓试点工作,可以将各种口号和噱头引导下的那些无谓的争论转移到实实在在的工作之中,使舆论真正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同时让公众更加开放地了解名城保护工作,营造声势、提升影响,展现政府部门和执政者的素质和能力,让试点项目成为历史文化名城的示范工程。

补白创新试点工程探索新思路

北京历史文化资源种类繁多、年代跨度久远、区域分布不均,如何选择才能做到找准切入点、抓住重点和难点、聚焦热点、做出亮点?北京名城委办负责人介绍,项目的来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在对本地区“资源梳理”中发现的名城保护工作的“盲点”和空白领域,此类历史文化资源之前并未受到重视,通过试点可以提高社会各界对其的重视程度,探索出一条适宜的保护途径;其二是专家、公众、媒体、人大、政协等社会各界提及的重点类型和重要领域的历史文化资源,它们具有很高的关注度,但保护状况不尽如人意,需要通过试点工作进行加强和提升;其三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可以与城市现阶段中心工作(如违法建设查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捆绑打包”完成的保护项目,在做中心工作的时候如果拓宽一下思路,就可以兼顾做好。

在选择试点项目中应兼顾六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在“性质”上要能尽可能多地涵盖北京历史文化资源的不同类型,便于针对历史文化资源的特色开展有针对性的保护工作,体现出更加灵活的保护思路;二是在“规模”上要适度,在便于把控的同时,还要具有典型性,便于推广,能够产生社会影响力;三是在“分布”上要尽可能拓宽范围,涵盖市域整体层面;四是在“社会”上选点要考虑当地民众的意愿,能够得到当地民众的积极支持,不会激化社会矛盾;五是在“经济”上要能与当地社会发展水平适应,能有效利用政府资金和社会资金,先易后难,投入少、见效快;六是“实施”上要能够用足当地政策,与近期建设有机结合、相互促进,这与文物保护中的“抢救性发掘”类似,名城保护试点工作也应与当前市政工程建设等紧密结合。

目前选择的四个试点项目地域范围包括旧城、近郊和远郊,涵盖城市和农村;资源类型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既有单体建筑、公共空间,又有文化线路和传统村落,“点、线、片、面”俱全。希望通过“解剖”这些具有典型特征的试点项目,尽可能多地掌握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护”的真实情况。

统筹协调实现综合集成因势利导

名城保护工作需要超越部门局限,把不同部门或专业为主的各项分散的建设归纳到一个战略思想的高度,因此在试点工作中北京名城委办十分重视“统筹协调”的工作方法。在试点工作推进过程中,名城委办组建了综合性和专业性齐备的团队。工作团队除了官方决策者和参与者外,还包括众多非官方参与者。其中,官方部门和机构包括名城委办及名城委专家、市规划委、市住建委、市文物局、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以及市发展改革委、市农委、市财政局、市园林局等相关部门,此外还包括各区县政府、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村委会等属地政府和基层机构;非官方参与者包括新闻媒体、利益相关方、名城保护志愿者、原居民、民间艺人、民俗专家和学者等。

需要着重指出,在团队中规划管理部门起到龙头作用,将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在空间地域上“整合”起来,在踏勘调研、规划编制、政策研究、实施控制等多层面提供专业性服务,编制保护规划,提出保护原则、目标和实施建议,回答该不该保护、保护什么、如何保护等关键问题,为工作团队明确保护工作的思路和方向。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