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体制改革:处理好政府、市场、社会之间的关系

社会体制改革:处理好政府、市场、社会之间的关系

(原题:转型背景下的社会体制变革)

改革开放35年来的社会巨变,主要是由两个大的转变推动的:一个是经济体制的转轨,即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另一个是社会结构的转型,即由农业的、乡村的、封闭半封闭的传统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社会转变。与经济体制转轨比较,社会结构转型更加长期深刻也更加艰难。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推进改革开放的新阶段,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成为全面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内容。

1

一、我国社会结构转型的新特点

我国社会结构转型的最大特点是不平衡。从经济产出结构来看,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已接近完成,农业增加值在GDP中比重已下降到10%以下,但就业结构转变滞后,在劳动力结构中农业劳动者的比重占到36%,而城乡结构转变又进一步滞后于就业结构,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只有53%,城镇户籍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更是只有36%,从而呈现出工业化、非农化、城镇化逐次滞后发展的局面。

城镇化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我国已经从一个具有几千年农业文明历史的农业大国进入以工业文明和城市社会为主的新时期。这种变化不是一个简单的城镇人口比例的变化,它意味着人们生产方式、职业结构、消费行为、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都将发生极其深刻的变化。在城镇化快速推进过程中,一方面,土地的集约使用和快速升值成为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另一方面,围绕地产收益产生的利益博弈也影响到实体经济发展、价格稳定和利益分配的公平合理。可以说,我国的城镇化问题,处理得好,会成为推动未来20年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处理不好,就会酿成泡沫经济,引发社会问题。

社会结构转型面临诸多转折点。一是工业劳动力供求关系面临转折点,在未来几年,由于农村富余劳动力老年化,工业劳动力将由过去总体上的供大于求,转变为比较突出的结构性短缺,推动工业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二是社会负担系数变动趋势的转折点,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改革开放以来持续下降的社会负担系数,将转变为上升趋势;三是根据工业化的一般规律,我国环境污染也面临转折点,如果不加大治理力度以尽快实现这种转变,由环境污染引发的社会问题将会上升;四是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处于转折点阶段,到2012年,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已连续8年超过东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已经连续3年超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正在扭转。

社会结构转型也面临诸多两难选择。一是改革面临两难选择,不加快和深化改革,难以为社会结构转型提供持续动力,但进一步的改革,又不易找到能够带来普遍收益的突破口;二是靠投资、出口拉动的增长已很难持续,要更加依靠扩大国内消费提供新的动力,但国内消费由于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原因短期内又难以快速增长;三是中西部地区的快速增长依赖承接产业的转移和资源的开发,但这与环境保护的要求形成冲突;四是城镇化过程中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由于人口的集中面临各种承载的极限,而发展小城镇又面临土地集约使用、就业机会缺乏等难题。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