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是怎样读二十四史的(7)

毛泽东是怎样读二十四史的(7)

毛泽东在读二十四史过程中,对唐太宗李世民的战略战术思想很为欣赏,曾对李世民“坚壁挫锐”的战略战术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曾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打仗要像唐太宗那样,先守不攻,让敌人进攻,不准士兵谈论进攻的事,谈论者杀。待敌人屡攻不克,兵士气愤已极,才下令反攻,一攻即胜。这样一可练兵,二可练民。”

《新唐书》卷八十《李恪传》记载:在立皇储问题上,唐太宗明知李治为人柔弱,思虑不精,缺少雄主的韬略;李恪则“英果类我”,文武兼备,堪当重任。却只因国舅长孙无忌极力保举李治,而放弃了改立李恪为太子的打算,结果酿成了武则天的专权。毛泽东认为这一祸患的根源应始于立李治为太子。因此,毛泽东在《新唐书·李恪传》这段文字的天头上无不遗憾地写了批注:“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听长孙无忌之言,可谓聪明一世,懵懂一时。”毛泽东的这条批注,对李世民既有称颂,也有批评。

尽管如此,在众多的封建帝王中,唐太宗李世民还是毛泽东很欣赏的一代雄主。在建立唐王朝和统一天下的过程中,李世民的军事思想和才能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在战术运用上,敌强我弱时李世民善于打持久战,休兵秣马,坚壁挫锐,而一旦时机成熟,又兼具连续作战精神,穷追猛打,不给敌军喘息之机。李世民经常深入战略要地,勘察敌情,多次遭遇伏击,但他都临危不乱,镇静应对,化险为夷。每次战役中,他都亲自率军冲锋阵前,与士兵同场杀敌。这是李世民用兵的又一可贵之处。对史书上的这些记述,毛泽东读得很细,字字句句,入脑入心。毛泽东称赞李世民是自古以来最能打仗的人,确实是言之有据。

毛泽东读战争,读战略和战术,把史书当做兵书来读,这是毛泽东读史的又一独到之处。

3.生产、生活的视角

从生产、生活的视角读二十四史,这是毛泽东读二十四史的又一特点。二十四史中记载的种种人物,凡是与记述社会生产、民俗生活等相关的文字,毛泽东都读得十分细致。因为这些记述的文字与人物的成长和种种实践是有很大关系的。例如,毛泽东读《后汉书·光武帝纪》,他在刘秀早年勤于稼穑的文字旁特地划上圈圈。在《汉书·卫青霍去病传》中,他特别圈划了卫青为“侯(平阳侯曹寿)家人,少时归其父,父使牧羊。民母(嫡母)之子皆奴畜之,不以为兄弟数”,在《公孙弘传》中,在弘“少时为狱吏,有罪,免。家贫,牧豕海上”等文字旁画上了圈。毛泽东曾说过“卑贱者最聪明”,这不仅是他深入观察社会受到的启迪和理解认识,而且包括了他读二十四史中对这些生产、社会生活记述文字的浓厚兴趣。我们从他读过多遍的本纪和人物传记中看到,书中正文的文字,他读过多遍,圈划很多;注释的文字虽然小于正文的文字,他也一一阅读,在注释的文字旁圈圈点点,有时还把注释中的文字,移写到正文有关的地方。如在读《后汉书·光武帝本纪》,文中写刘秀“性勤于稼穑”(句下,毛泽东画了圈)。刘秀“避吏新野”(兄伯升宾客杀人,刘秀躲避官府搜捕,避到新野邓晨家中)时,值“南阳旱饥”,“因卖谷于宛”。毛泽东在这里特地把注家李贤转引自《东观记》中的“而上田独收”的一句注文,移写过来,用以突出刘秀善于耕田的技术。像这种移动注文,以突出传主的某一特色的地方,书中还有。

毛泽东在读《北史》卷十一《隋本纪》上的一段文字有时两条批注。书上是这样写的:(开皇)十八年春正月辛丑,诏曰:“吴、越之人,往承弊俗,所在之处,私造大船,因相聚结,致有侵害。江南诸州人,间有船长三丈以上,悉括入官。”这段文字旁,毛泽东都画了圈圈,在“所在之处,私造大船”八字天头上写了“商业发展”四个字的批注。在“间有船长三丈以上,悉括入官”这一行的天头上写了“此不可能”四个字的批注。这里的两条批注,仅8个字,但它可以充分说明毛泽东读史时对当年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习俗的浓厚兴趣。

我们知道,毛泽东读二十四史还有许多的视角,例如,政策和策略的视角,选人、用人的视角,干部教育管理的视角,组织工作的视角,外交的视角,民族统一的视角,民族团结的视角,等等。所有这些视角,都是毛泽东在读史过程中常用的。

毛泽东读书的方法和角度值得借鉴,对于领导干部加强学习和实践、对于我们党成为一个学习型政党是有益的启示。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