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危受命赴中亚 二十八月惊世界
我国是油气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如何保障国内油气供应成为我国的重要能源战略。
与中亚国家合作,开发和引进中亚地区的油气资源是我国海外油气战略的重中之重。2007年7月,我国政府和土库曼斯坦政府签署了购气和产品分成协议,准备建设中亚天然气管道,引进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但是,土库曼斯坦方面提出,这一管线必须在2009年底建成通气。如果因建不成而无法供气,中国则必须按照双方商定的供气量向土库曼斯坦支付费用。这就是国际上通行的所谓的“照付不议”。
中亚天然气管道是我国第一条引进境外天然气资源的陆上跨国能源大通道,管道单线长度1833公里,其中还要经过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两个国家。建设这样一条国际管线,国外一般需要6年,而对方给我们的时间只有28个月。如果建不成,我们不仅拿不到气,还要每年向对方支付数百亿元气款。
蒋洁敏日后回忆,当时国家领导人问他能不能如期建成,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任务。但是,从他领命以后,连续几天睡不着觉。毕竟建设国际管线我们是第一次,没有任何现成的经验可循。
睡不着觉的蒋洁敏在脑海里想了很多人,最后他选定了孙波。
临危受命的孙波以东北人特有的个性对蒋洁敏撂下这样一句话:“就是头拱地也要完成任务!”
28个月能建成横跨四国的国际管线?中国人真是疯了。就算你们能吃苦,24小时连轴转也不可能完成呀!面对国际上一片质疑声,已经获得美国休斯敦大学硕士学位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孙波心里明白,要想创造奇迹,既要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又要顽强拼搏,更要靠智慧,靠创新,靠技术。
说到拼搏精神,所有和孙波共过事的人都佩服他的过人精力。孙波秘书武冠军告诉记者,那28个月,整个中亚管道团队都处于一种超常的超负荷工作状态。作为领跑人,孙波更是如此。两年多时间里,他几乎没有休过一个周末,每天除去睡觉的三五个小时外,他几乎都在工作,包括坐车、吃饭。武冠军粗略统计,那两年,他们每年有100多天是在四国间的飞行途中度过的,而且为了节约时间,孙波都是把航班安排在晚上,因此那两年,他们创下了几百万公里的夜间飞行纪录。而下了飞机赶往驻地的车上也是他的办公时间。“那真的像打仗一样,分秒必争。”小武回忆说。
“能够创造中亚管道速度的奇迹,更关键的一点是孙波提出的‘智慧加拼命’的工作理念。”中亚管道公司副总经理孟向东说:“敢于大胆突破常规,及时调整设计方案是我们能大规模抢出时间的关键。而这是要有巨大魄力才能做到的。”
中亚公司副总工程师李宗林告诉记者,单线变双线、直缝变螺旋是体现孙波作为领导者智慧的点睛之笔。
最初可研报告中推荐采用的是单线方案。如果能把单线方案改成双线,由于管径缩小,材料的供应和运输包括施工都会相对容易一些。而且,土库曼斯坦供我们的气不是一开始就能达到峰值,如果我们先修通一条,不是同样可以按时接气吗?2007年年底,这一大胆的方案提上了评审会。会场内,专家们争得面红耳赤,最终在孙波的坚持下,这一方案终于在开工前获得通过。事实证明,这一巧妙的构想为实现2009年底顺利通气起到了关键作用。
由于是在中亚地区建设管线,因此旧方案是按照前苏联的管道建设标准,采用直缝管。这种材料当时全国年制管能力不足300公里,因此光生产管材就要6年多时间。而要把直缝管变成产量可以满足供应的螺旋管,就意味着要改变中亚国家执行的行业标准。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孙波把俄罗斯科学院相关专业的知名院士和17家钢厂、制管厂的代表全部请到中国,让他们现场了解中国的管道建设和制管工业,最终说服了对方接受中国的螺旋标准。
中亚管道公司总会计师张少峰说:“能够改变人家国家的现行标准是很不容易的,要高超的沟通和协调艺术。其实,跨国管道建设,最难的也恰恰在于国际协调。而孙总正是一位协调高手,他不仅能够在国际合作中争取到我方的最大利益,还能和对方成为朋友,博得对方的尊重。”
2009年12月14日,举世瞩目的中亚天然气管道建成投产。在气源地土库曼斯坦,中、土、乌、哈四国元首共同开启管道阀门。中亚天然气管道成为造福四国的新丝绸之路,让四国人民共同受益。
当听说这条管线的建设者孙波去世的消息,中亚三国的同行均第一时间发来唁电。在哈萨克斯坦召开的一次国际协调会上,该国总理提议,会前为孙波默哀一分钟。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