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中东试身手 创业艰难百战多
好钢不是一锤子炼成的,必须经历千锤百炼。创造了中亚管道建设奇迹的孙波在去中亚工作之前,先后在中东、南美、北非三个地区工作和历练过。
我们来看看孙波的海外工作履历:1996年,从辽河油田被派往硝烟还未散尽的伊拉克,担任绿洲(艾尔瓦哈)石油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1998年,横跨太平洋,到南美洲的委内瑞拉担任中油国际(委内瑞拉)公司副总裁兼陆湖项目总经理。2001年,沿赤道绕行地球半圈,调任北非的苏丹,掌管中油国际(尼罗)公司,任总经理。
中石油海外勘探开发公司副书记贾勇说,从孙波的海外征战历程可以看出,每一次都像去中亚一样,哪里最关键,哪里最需要,哪里最困难,他就被派到哪里。而在每一个岗位,他都没有让祖国失望,都交出了让祖国满意的答卷。
在委内瑞拉,孙波领导的陆湖项目是国外石油公司放弃的老油田,接手时候的日产量仅3300桶。孙波到任两年,依靠在辽河油田十几年的经验积累,研发新技术,新模式,原油产量竟然飙升到日产4万桶!在苏丹,针对黑格里格和尤尼提两个主力油田含水明显上升、地表压力急剧下降的状况,他组织中外专家进行反复研究和模拟试验,摸清了含水和压力下降的原因,通过更换大排量电潜泵,加大提液量,油田快速上产,高峰期年产量超过1500万吨,占当时中国石油海外项目产量的60%左右。
2009年12月以来,孙波还兼任中国石油哈萨克斯坦公司总经理、哈萨克斯坦地区协调组组长。他创造性地将集团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融入到以股权管理形态运营的项目公司。2011年底,中国石油哈萨克斯坦公司油气年产量突破3000万吨,占中石油海外油气产量的近1/3。
而这一系列骄人业绩的背后,则是孙波这些海外拓荒者们令人难以想象的付出。
刚从伊拉克调研回来的中石油政治部主任关晓红告诉记者,如果不是亲自到孙波他们工作的现场看看,是无法体会以孙波为代表的中石油海外职工的艰辛的。他们真的是用鲜血和生命在为祖国献石油。由于他们工作的地方都是自然条件恶劣、战乱不断、社会治安环境极差的地区,因此,被绑架、被抢劫、被烈性传染病感染是经常发生的事情,仅孙波同志工作过的苏丹,这些年来中石油就牺牲了42位同志。所以,每一滴从海外拿回来的油中都有以孙波为代表的海外员工的鲜血。
曾经担任委内瑞拉公司总经理的王明才说,“那时候我们刚到海外,还处于开发期,一心就想给国家省钱,所以选择的驻地安全条件都不好。我在委内瑞拉3年半,经历的抢劫和绑架事件就有20起43人次。孙波来了以后,由于我们产量上去了,经济条件也好了一些,才重新找驻地,并增强了安全设施。比如买了4条狗,在院子四角用钢板建设了岗楼,孙波还提出在明哨之外建立暗哨。采取了这些措施后,我们的驻地才没有再发生过被袭击事件。”
对于当年和孙波在苏丹创业的那段经历,已经升任中石油中亚公司总经理的庞裕民至今还记忆犹新:“当年孙总在苏丹的工作条件,国内的人是想象不出来的。就拿坐飞机来说吧,那绝对不是国内坐飞机的概念。有一次我和孙总坐上飞机,飞机屁股后面门一开,一群羊就赶了上来。我们就和羊群挤在一起飞了一路。苏丹的飞机跑道全都是土跑道,有时候下大雨或轮胎爆了,飞机停的不是地方,还得人推。飞机掉下来也不是稀罕事。所以那些年在苏丹,坐上飞机真不知道会落到什么地方,甚至还落不落的下来。”
孙波走了,走得那么突然。11月20日,他参加完三个会议回到家后,继续工作到深夜。他的笔记本电脑显示,他修改的最后一份工作文件的时间是21日凌晨1点,也就是说,在早晨家人发现他昏迷不醒前的5个小时,他还在工作着。
孙波走了,走之前他没有给家人给同事留下一句话。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一种力量,一直会激励我们奋勇前行。
孙波,留下的是一种力量(短评)
孙波同志离我们而去,留给我们的是缅怀与敬仰。
“海外拓荒人,石油报国魂”。肩负着“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重任,以孙波为代表的众多中国石油人踏上了海外油气业务的艰难征程。正是他们在异国攻坚克难的拼搏,他们在他乡执着坚守的身影,他们在荒漠激情创业的豪迈,才书写了中国石油海外事业发展的传奇,奏响了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壮丽乐章。
作为海外油气事业的领路人和拓荒人,作为国际化战略的执行者和推动者,孙波身上闪现着诸多优秀品质和可贵精神。这些优秀品质和可贵精神归根到底是一种对油气事业近于本能的奉献精神,突出表现在“我为祖国献石油”的爱国精神、“头拱地也要完成任务”的拼搏精神、智慧加拼命“确保按时建成管道”的敬业精神和勇挑重担、敢于担当的高尚情怀。
孙波已经离去,但他的精神不朽。海外油气大业的跨越式发展离不开孙波这样的英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图伟业离不开孙波这样的英雄。让我们以孙波同志为榜样,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饱满的精神和更加扎实的作风,开拓进取、奋发努力,不断书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辉煌篇章。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