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期待干部下基层变“无话可说”的尴尬为“无话不说”的融洽(2)

【案例】期待干部下基层变“无话可说”的尴尬为“无话不说”的融洽(2)

其实,官员面对百姓无话可说的现象,才是最值得关注的。这里面也有这么几种原因:

一者,与群众的距离感。没有距离,就没有遥远的话语。这就是平时坐在机关,调研领导陪同造就的。没有深入街头巷尾的真实,没有走遍乡村地头的真实,脚不沾地气,对百姓的疾苦没感受,当然就无话可说。

二者,与官话的亲切感。平时说官话说惯了,什么都唱高调,见了上级“小里小气”,见了平级客客气气,见了下级张牙舞爪,这就是三种官话的真实写照,可当该使用这第四种“语言”的时候,由于没有接触过群众,自然就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

三者,与社会的脱节感。上班生活在空调间里,下班生活在餐桌间里,晚上生活在灯红酒绿里,甚至分不清麦苗和韭菜,这样的干部,见了群众说啥,要是这大夏天的问人家冷不冷,肯定也不合适吧。

治这种“对群众无话可说”的哑巴病,药方就一个:走群众路线,改作风问题!

口若悬河的官员见了群众就“结巴”

面对民众的结巴、短路,未必就一定意味着官员的口才不佳、不会交流。很简单,既然是交流,则谈话双方起码应该是平等的,至少也应该模糊、淡化身份意识。这其中,官员往往处于主导性地位,民众不会也不可能去主导话题。因此,官员要放下身段,多一些倾听意识,想民众之所想,急民众之所急,尽量营造一个相对平等的谈话语境。

简单的程式化问题后面,其实同样隐藏着丰富鲜活的内容。比如,“收入怎么样”就可以细致破题,征询一下基层民众的收入状况,一年能有多少纯收入?来源有哪些?和往年比怎样?每年又有哪些具体的支出?有没有存款?等等,这些问题看似琐碎,却有关经济运行与民众信心。怎么就会无话可谈呢?

另外,“有没有什么困难”这样的问题也并不简单。民众的困难虽然大都是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但是,这些小事若不及时解决处理,不断沦为“沉没的声音”,很有可能会累积成大麻烦。官员下基层,本来就应该多听一听民生疾苦,而不是走过场,随意问问,随便听听,问过了、听过了,也就过去了。

可见,官员下基层“结结巴巴”,根源仍在于没有真正深入群众、听取基层意见、帮助群众解决问题的诚意。

一方面,现在不少官员并不觉得有与民众攀谈、交流的必要。在他们看来,发指示、做报告、谈经验远比同老百姓交流更紧要,而面子上的发展政绩、经济增长,也远比老百姓的那点鸡毛蒜皮更重要。

另一方面,一些官员的生活、工作与民众也渐行渐远。在他们眼里,基层其实是一个十分遥远、十分模糊的存在。很多底层民众不要说见到省里的厅长,就连乡镇长都很少谋面了。这样的疏离其实就是一种割裂和分化。长此以往,不仅官员、政府的威信会因此受损,老百姓也会愈来愈排斥与官员交流。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