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晓禾:中国梦期待怎样的复兴

陆晓禾:中国梦期待怎样的复兴

5992969

陆晓禾1987年毕业于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硕士。现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社会哲学研究室主任、经济伦理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伦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经济伦理学会副会长、上海市伦理学会会长,国际企业、经济学和伦理学学会执行委员。主要著作有《走出“丛林”——当代经济伦理学漫话》、《经济伦理学研究》、BusinessEthics:AChineseApproach;译有《1900年以来的伦理学》、《结构人类学》和《维柯著作选》等;主编《经济伦理国际论坛丛书》等5套丛书、20余册书。

围绕中国梦展开的讨论,现在是媒体和各种研讨会上的一大热门话题。就上海来说,如何从城市精神角度为中国梦的追求作出贡献,也是上海学者正在讨论的话题。

这个话题很难,因为涉及太多,要说清楚不容易,但因此也很有意思。因为这给予我们机会,深入地讨论这个话题。

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正式阐述中国梦,是从“大家都在讨论”谈起的。不少媒体还追溯到习近平在今年3月两会闭幕会上发表的讲话:“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每一个人都有做自己梦的权利,也可以将这个梦想藏在自己的心里,如同吹生日蜡烛时的许愿一样。但担负国家领导使命的执政党要带领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追求什么样的梦,则是这个国家的人民想要知道的,是生活在世界其他地方的炎黄子孙所关心的,也是其他国家的人们所关注的。在我看来,这是这个话题之所以此后会引发持续热议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梦引起了热烈讨论,当然引起的不会只是一种观点意义上的理解。有人疑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复兴大唐兴盛、大清广大疆土?或是毛泽东时代的世界革命领导者地位?还有人认为,中国梦是执政党的梦,与百姓个人无关。我认为,这些想法过于偏颇。因为他们把中华民族的复兴,等同于中国历史上某一个繁荣时期的复兴,也过于简单地用美国梦来比照中国梦。

当然,这并不奇怪。这本身也表明,中国梦话题有一定的开放性、多元性,因而会引发丰富的联想,使人们进而产生新的问题和不同的看法。

美国没有“强国梦”吗

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理解为是兴盛某个已经衰落的历史时代或时期,不只是历史观上的倒退,而且是不可能的

“复兴”,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衰落后再兴盛起来”。但恐怕很少有人会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理解为是兴盛某个已经衰落的历史时代或时期。因为这样去理解“复兴”,不只是历史观上的倒退,而且是不可能的。我的看法是,我们可以从“立于世界文明发展的先进行列”的视角出发,来理解中华民族的复兴。

所谓“大唐的兴盛”,无疑是与当时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或文明相较而言的。那时的中华民族,是站在世界文明发展的前列的。事实上,直到18世纪末期,中国一直走在世界文明的前列,直到近代才落后了。18世纪末期,中国的经济规模相当于上世纪末美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当然,经济规模不是唯一的衡量坐标,只能从一个侧面反映中华民族当时的强盛状况。但是,中国为什么后来由盛而衰,中国如何才能“衰落后再兴盛起来”,重新居于世界文明发展的先进行列?这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志士仁人所苦苦思索的问题,也是无数前辈先烈浴血奋战力求寻找的答案。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重新居于世界文明发展的先进行列这一愿望,成为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共同梦想。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