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的价值追求
只有在伦理价值、精神价值上达到了世界文明发展的前列,经济和社会的繁荣,才具有真正可持续的动力
那么,上海城市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与中国梦是什么关系?我的理解是,尽管上海城市精神的概括提炼和完整表述完成于2007年,但作为一个城市独具的精神品格,它的形成却是与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衰落和奋起交织在一起的。
从历史视角来看,上海曾是多国殖民势力争相聚集的地方,是西方文化与中华文化由相遇而竞合的地方,是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地方,也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的重要城市之一。如熊月之在《上海通史》总序中所说,在近代史上,经济上,上海是外贸中心,是中国金融中心;政治上,是各派政治力量必争之地;社会方面,是典型的移民城市;文化方面,是西方文化输入的窗口,是中西文化交汇的前沿、融合的基地;解放后,是中国的工业基地、财政支柱;改革开放后,是全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现在,又成为先行先试的创新城市。可以这样认为,上海城市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突出之处在于,它以上海地域文化特色,反映了其立于现代世界文明发展先进行列时,仍然保有的民族、国家精神特征。
首先,开放、开明,是西方文化的优点,是过去闭关自守、夜郎自大、固步自封的中国所缺乏的,是近代以来为中国人所推崇而又特别在上海表现出来的新的精神特征。
其次,2007年后,上海城市精神中增加的“开明睿智”和“大气谦和”,是在肯定上海商业文明精神特点的同时,对上海地域文化精神的进一步反思、提升和完善。它反映了上海人在理智、气质和德性上的进一步要求。
再则,海纳百川、追求卓越,既是公认的上海城市精神的特质,也涵盖了当代文明世界的最新价值取向。1982年,彼得斯和沃特曼的《追求卓越》一书出版。它在掀起西方管理学理念革命的同时,也使“卓越”而非仅仅“成功”成为当代新的价值取向之一。此外,海纳百川,也即包容,也是当代文明世界推崇的重要精神价值。
2011年,上海又提出了八字价值取向,即公正、包容、责任、诚信。一个城市的精神,是要通过这个城市不同层次上的主体来表现的。这里所说的主体,大致包括微观个人、中观组织、宏观政府的行为、决策、制度安排等。因而,城市精神需要也能够通过相应的价值取向来体现和发挥作用。
特别要论及的是,这四个价值取向,其实也是近30年来,世界尤其是西方国家所认同的、比较关键的伦理价值规范。上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这些国家的学者、公众通过一场场民权、社会、环境运动等的推动,对400多年来资本主义的文化和伦理提出反思和批判。这一系列反思和批判,帮助他们度过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对自由企业的信任危机,重新保持了它们在现当代世界文明发展中的前列地位。但与西方出于对社会运动的被动应对不同,上海城市精神和八字价值取向的提出,是通过执政党、政府主动提出的。所以,这也从上海一处,反映了中国梦的特点,即它首先要求作为执政党的领导,与此同时,必须要反映人民的梦想和需要,以及时代精神的价值追求。总之,上海城市精神及其价值取向,是上海与全国人民在追求中国梦的过程中形成的共同成果,也是我们继续这一追求所需要的精神和价值前提。
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是简单寻求更高的GDP世界排名。根本上,应该是我们在伦理价值、精神价值上,站在世界文明发展的前列。就像当年的中国,以礼仪之邦、文明之邦闻名于世一样。只有在伦理价值、精神价值上达到了世界文明发展的前列,经济和社会的繁荣,才具有真正可持续的动力。
实现中国梦,需要有实现这个梦所需的精神气质和价值追求。而这种精神气质和价值追求,也只有在实现这个梦的过程中才能获得。尽管实现中国梦所需的精神气质和价值追求,不只是上海城市精神及其四大价值取向,但它们恰恰也是目前位于世界文明发展前列的国家和民族所需要和注重的。所以某种程度上,我们已经有了实现中国梦所需要的一些重要的精神和价值取向。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