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在西方一些人看来,西方世界天生富有人性、爱好和平,是民主和自由的,处于东方的亚洲代表一种潜在的威胁,属于亚洲的中国也不会例外。中国在政治制度上永远都是“异己”,是专制和集权。政治制度的不同使得中国的对外决策模式与西方国家存在巨大差距。这种差异在于西方国家的对外决策具有程序性,是有约束的,而中国的对外决策缺乏充分约束。美国学者罗伊认为,中国“不民主”的制度有可能诱发国内社会形态的紧张和不稳定,影响中国的对外政策,导致中国“对外行动的攻击性”。佐利克也提出质疑,“中国将如何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他的质疑表明中国即便认同现存国际秩序,对美国而言也依然是一种暗藏的“风险与威胁”。[12]
第四,美国等国家的炒作别有用心。一是借助渲染“中国威胁”,有意制造地区紧张气氛,挑起邻国对中国崛起和增加军费的戒心,离间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并为其插足亚太、维护霸权提供可乘之机;二是通过夸大中国发展成就,将中国排除在广大发展中国家之外,分化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并为其拒绝承担促进南北共同发展的责任制造理由;三是通过制造一个“假想敌”,增强传统盟国间的凝聚力,为维护美国霸权地位提供“合法性”;四是利用舆论手段,抹黑中国,抑制“中国模式”的影响,遏制中国发展。有学者指出,“中国威胁论”总是捕风捉影,故意夸大事实,欺骗不知情者,实质上是西方国家实施的一种“软遏制”,这种“软遏制”相对于冷战时期采取的政治、军事、经济手段的“硬遏制”,具有更大的隐蔽性和欺骗性。[13]
同时也要看到,国际社会还有相当一些人对真实的中国缺乏了解。抱持“中国威胁论”的人并非都是敌对、反华的,其中不少是被误导或出于不了解中国的本能恐惧和担忧。西方民众也容易被别有用心者误导,或者是属于“跟风”而认同“中国威胁论”。
三、“中国威胁论”的对策思考
“中国威胁论”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如不积极有效应对,势必加深外界对中国的误解,损害中国的国际形象,干扰中国的发展进程。对此,我们应高度重视,坦然面对,总体上可本着官民配合、说做结合、内外统筹、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兼顾的原则,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实效性,更新观念,改进方法,突出重点。目标是解疑释惑,争取舆论主动权和国际话语权,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营造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和民意基础。
(一)坦然面对“中国威胁论”,培育与大国地位相适应的沉着、从容心态
“中国威胁论”是中国快速发展和实力影响上升的反映,伴随着中国崛起的全过程,在崛起目标实现之前,不会消失。在多元化的国际社会中,我们不可能左右别人的思维,也不可能完全消除对我国不利的舆论,因此,要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不指望毕其功于一役。要增强战略定力和对外部杂音、噪音的抗干扰能力,不为外界的种种鼓噪所动,学会在坦然面对各种论调中坚持走自己的路,聚精会神谋发展,确保中国安然度过崛起的关键期。
(二)推进官方高层对话和对外积极发声,在战略上增信释疑
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与美国等主要大国以及周边国家保持密切的高层往来和接触。用好现有各种战略对话渠道、开拓新平台,就政治、经济、安全、人文等传统和非传统的广泛领域,以及地区和全球重大热点敏感问题,包括涉及我国的争端问题,加强对话与沟通,求同化异,扩大利益共识,增进政治互信。深化互利合作,充实中国与各方建立的战略伙伴关系,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战略伙伴。
同时,中国领导人可以增加向外发声频率,利用出访和出席重要国际活动等机会发表政策演讲,着重就中国发展道路、战略方向、对外理念以及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阐明立场和政策主张,积极主动向国际社会说明中国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以及中国崛起的战略意图,回应外界对中国未来向何处去、如何运用力量等问题的关切。围绕和平发展、互利共赢、和谐世界,阐述中国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新发展观、新利益观和新秩序观。倡导国际社会超越冷战思维、地缘政治和零和游戏的观念,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合作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突出共同发展、共同安全,阐明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贡献、“中国梦”与世界梦不可分割,说透中国强大不等于威胁的道理。
(三)充分发挥智库等非官方行为体的独特作用,推进思想理念创新
西方智库、高校及专家学者与官方关系密切,对国家内外决策以及民意具有较强的影响力,他们往往也是各种版本“中国威胁论”的制造者。加强与其交流是从根本上消除“中国威胁论”所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发挥非官方行为体的特长和优势,支持国内智库对外交流和发声。应推动国内智库和学界加强与国外同行的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围绕大国兴衰、世界新形势、时代新发展、国际关系新变化、中国崛起和发展道路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在新时代背景下,历史上大国崛起、争夺霸权的传统经验和理论逻辑的不足,特别是现实主义理论的局限性,以及中国作为新兴大国探索走和平发展的新型大国之路、与守成大国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不走“国强必霸”的老路、不与守成大国发生军事冲突的可能性、必然性,以消除外界对中国发展的误解和疑虑。
同时,国内专家学者可以进一步加强对当代国际关系和外交前沿理论的研究,从世界形势变化和中国自身国情出发,努力构建和完善中国的国际关系和外交理论体系,将“中国特色”研究与世界基本思潮有机结合,提出“中国理念”、“中国学派”、“中国主张”,发出“中国声音”。为配合国家发展战略和对外大政方针,中国专家学者可以重点围绕和平发展、互利共赢、和谐世界、新型国际关系、中国特色大国作用、“中国梦”与世界梦以及搁置主权、共同开发等重大理念和战略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为中国发展是机遇而非挑战、中国强大不等于威胁和中国崛起不称霸、不搞扩张等对外政策主张提供研究和理论支持。
(四)进一步发挥媒体的传播作用,积极引导国内外舆论和民意
加强媒体与政府、智库及专家学者的合作。加快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一步提高国内媒体国际化水平,学习先进技术手段,积极利用新媒体,加强培养专业人才,打造一流和富有影响力的权威媒体,积极回应“中国威胁论”。
国内媒体应本着既维护国家利益又遵循新闻规律的原则,增强主动设置议题的意识和能力,以我为主采编播发新闻信息,坚持以自己的观察和判断,客观准确地开展新闻报道,体现中国视角,传播中国理念和政策,发出中国声音和主张。对国内外重大热点敏感问题,争取第一时间发出“中国声音”,争取主动权,积极引导国际舆论。中央媒体应多发挥舆论导向作用,都市和地方媒体不跟风、不随西方舆论起舞。对于中国的发展、实力、地位和影响,以及对外关系的分析报道宜冷静、客观,不夸大、不炒作,避免形成错误的舆论导向。
国内媒体也要加强引导国内民意。对国内民众说清我国的利益、政府的立场、与其他国家的利益分歧,不炒作中外分歧,引导他们客观认识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国际环境,理性看待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培养开放、包容、平和、理性的国民心态,避免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滋长。
(五)讲究交流策略和方法,增强消除外界疑惧的针对性、实效性
区别情形,有的放矢。对在中国崛起过程中外界正常产生的猜忌,要善于理解甚至谅解,不能一听见不顺耳的话就认为是恶意攻击。对别有用心者,要予以反驳。对跟风者,则要耐心交流解释。
转换思维方式,改进宣介技巧,满足境外受众对内容和形式的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在内容选择、观点表达、传播形式等方面,努力形成有利于国际传播的话语体系。要用境外受众听得懂、易接受的语言和方式进行交流。多说理、多沟通,少批驳、少“论战”。以事实说话、以数据说话,全面平衡宣介中国发展,不夸大成绩,也不回避困难,宣介中国给世界带来的机遇,提高军事透明度,增强政策宣示的可信度,以消弭“中国威胁论”。
扎实推进公共外交与人文交流,夯实中外互信的民意基础。着力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逐步改变中外文化交流严重失衡的局面,强调中国文化的非宗教性、非扩张性,传播中国文化的“和”“合”思想精髓,发挥华人华侨和留学生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努力消除中外文化沟通障碍和“中国威胁论”的文化根源。同时,硬实力“软使用”,提升中国话语权和软实力。
(六)以行动说话,大力推进和加强国际合作
以行动解释和表明中国崛起的和平性质,证明中国是说话算数的。坚持睦邻友好的原则,在合理维护国家权益的同时,仍应坚持搁置争议,缓和地区矛盾;进一步拓展在反恐、军演和打击国际犯罪等领域的合作,努力消除彼此的敌意;深化与各国的经济合作,建立相互依存、荣损与共的密切关系,形成更深的“利益捆绑”,使各国认识到中国发展只会给世界带来实惠和机遇而非威胁。
与时俱进,丰富发展中国外交政策及理念。正确认识和处理“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的关系。在国际及地区事务中,勇于担当,积极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就国内而言,完善发展方式及政策和体制机制,减少中国发展给世界带来的负面冲击以及由此产生的疑虑。通过实现互利共赢,化解外界担忧。
注释:
[1][2]释清仁.从容淡定应对“中国威胁论”[N].中国青年报,2012-4-6.
[3]王凌.安全化他者———从安全化理论解读“中国威胁论”[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12(1).
[4]程矗,刘雨微.中国威胁论的社会心理学探析[J].科教文汇,2012(2).
[5][美]奥巴马.承认中国发展但不要拿中国跟美国相比[EB/ol].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ZVcIZGHXgS0/
[6]张丽君.“中国威胁论”:美国对中国偏见意象的生成[J].探索与争鸣,2011(3).
[7]傅菊辉,张涛.建构主义视角下的“中国威胁论”[J].理论与改革,2010(3).
[8]李随安.“中国威胁论”在俄罗斯[J].理论参考,2005(4).
[9]李朝全.西方妖魔化中国的历史[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8-05/05/content_8108185.htm.
[10]常笑.从《大国政治的悲剧》看“中国威胁论”[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1).
[11][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199.
[12]张丽君.从“中国威胁论”看全球化背景下的两制关系[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1(2).
[13]陈应成.两类“中国威胁论”的比较及方法论意义[J].兰州学刊,2010(4).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