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讲坛:历代帝王庙的来龙去脉 (3)

光明讲坛:历代帝王庙的来龙去脉 (3)

嘉靖皇帝采纳陈棐的建议,罢祀元世祖忽必烈。历代帝王庙元世祖之缺位,一直延续到明朝末年。

明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后,南京历代帝王庙一直由太常寺负责祭祀。嘉靖皇帝在取得“大礼议”的胜利后,对礼制研究很是痴迷,厘定了不少祭典制度,改建或新建了一批皇家坛庙,新建北京历代帝王庙,就是其中之一。他认为,历代帝王庙远在南京,不便前往亲祭,而在北京祭祀历代帝王,只附属于南郊之祀,也很不正规。于是决定在北京新建历代帝王庙。嘉靖十一年(1532年)夏,历代帝王庙在阜成门内大街建成,当年八月,嘉靖皇帝亲临致祭。

与南京不同,北京历代帝王庙,只设神位不设塑像。“庙初,元世祖犹列”。但建庙时,就有翰林官姚涞上奏,请求罢祀元世祖忽必烈,结果被礼部驳回,理由是“胡元受命九世,世祖最贤”,且“太祖睿断有确”,祖制不得更改。庙成之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又有礼科给事中陈棐上奏说,“元以夷乱华,不宜庙祀,宜撤忽必烈及其臣木华黎等五人神主”。嘉靖帝从之,于是罢祀元世祖忽必烈,南京亦撤其像祀。历代帝王庙元世祖之缺位,一直延续到明朝末年。

平心而论,嘉靖皇帝再建北京历代帝王庙,是其功;罢祀元世祖,是其过。他面对蒙古鞑靼部的北患之扰,没有采取化干戈为玉帛的良策,反而拿撤除元世祖君臣发泄怨气,激化矛盾,有弊无利。乾隆皇帝批评他“置一统帝系于不问矣”。

清代:继承与发展

顺治皇帝推崇明太祖朱元璋,亲祭历代帝王庙,并增加几位中原汉族皇帝入祀,撤出辽金元帝王。

同为由少数民族行使最高统治权的统一王朝,清朝与元朝不同,它的统治者深知“以武功定天下,以文治佐太平”(皇太极语)的文武并重之道。即依靠武力得到统治地位之后,必须融入中华治统文化之中,才能固本强身,坐稳天下。因此,清朝前期的几位皇帝,都极为关注历代帝王庙。

顺治皇帝6岁继位,由睿亲王多尔衮摄政,其间主要做了两件大事。一是“善待”明朝帝王。先是以殉国之名礼葬明朝的崇祯皇帝,将崇祯神位安奉历代帝王庙,并允百官军民为其哭灵三日。不久,为使用明朝太庙祭祀大清先祖,将明太祖朱元璋神位从太庙移入历代帝王庙。二是恢复了对元世祖的祭祀,并借机增加辽太祖、金太祖、金世宗和元太祖入祀。表面上看,是因为满洲权贵与契丹、女真、蒙古同属北方民族,而带有的亲近感。而深层原因,则显然是因民族身份不同,处理民族问题的角度发生了重大变化。

顺治七年(1650年),多尔衮突然离世。顺治皇帝亲政后,努力学习中原汉族皇帝治国理政的经验,尤其推崇明太祖朱元璋,亲祭历代帝王庙,“以抒景仰前徽至意”,并增加几位中原汉族皇帝入祀,撤出新增辽金元帝王。这些做法,后来又被辅佐少年康熙的满洲权贵所否定,多尔衮摄政时的入祀主张再次占据了上风。

清初历代帝王庙,具有过渡性。一是增祀明洪武帝与崇祯帝;二是借恢复对元世祖忽必烈的祭祀之机,满洲权贵们开始增加“偏安之国”的辽金帝王入祀。朱元璋万万没想到,由他一手创建的历代帝王庙,到头来却成了自己神位的归宿。

责任编辑:闫文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