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七夕节:中国农耕文明的经典图式(3)

略论七夕节:中国农耕文明的经典图式(3)

在七夕节和牛郎织女传说中,农耕的图式还集聚着众多的文化意象,共同营造出浓郁的农耕文明的丰富的图像。比如,甘肃西和县七夕民俗中的生动丰富的遗存中有完整的祭祀仪式,有丰富多样的民间歌谣,有女性的民俗和女性的歌谣;广东东莞市等地的七夕民俗突出地强调供案制作、手工技艺、公仔(泥偶)制售,把女性手工、女红和织女祭祀加以“特化”发展,形成独特的七夕风俗;山西和顺县的七夕强化了当地风土、风物、风情的山水传说,把自然景观依附七夕传说,形成一系列与牛郎织女故事相吻合的风物传说和文化景观,构建起独特的七夕文化的田园和生态样式。

历代文化墨客吟诵七夕的诗词文赋,也形成了独特的七夕文化风景。文人墨客们讴歌这一纯朴的田园的农耕风俗,他们也引申、升华牛郎织女故事的精神意蕴。曹植《九咏》抒发了对牛郎织女分离的同情和叹息,宋代诗人谢惠连《七夕咏牛女诗》 、颜延之《织女赠牵牛诗》也抒发了此中的别离与思念。最著名的是李商隐的《七夕》 、杜甫的《牵牛织女》 、李贺的《七夕》 、孟浩然的《他乡七夕》 、白居易的《七夕》 《长恨歌》 、欧阳修的《鹊桥仙》 、秦观的《鹊桥仙》 (中有“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句) 、柳永《二郎神》等等,莫不把此中爱、恨、别、离、情、思、怆、痛,写得动人感人,哲思隽永。

在人民传承的民俗和民间歌谣,以及文人雅士的千古传唱中,七夕和牛郎织女传说表达与传递着中国人千年不变的农耕理想,表达和传递着我们的生态理想、田园景色、山水风光、生活态度和家庭美德。它是我们对人与自然和谐追求的象征,是人对自然之美的思念、牵挂、享用、守望和永恒的企盼;是我们对美好爱情的讴歌和赞颂,是对女性、女权、女神的礼赞,也是对手工、巧手、女红、织绣的赞美。一年一度鹊桥会,一年一度七夕节。强权、阻隔、时间限制、空间隔离,终究阻挡不了两情相悦、人神相睦、天人相合、爱情相生。

农耕文明是产生于前工业时代的文明样式。但是,农耕文明决不是过时的、可以弃之不要的旧物件,它是我们的过去,也是我们的未来。在今天,农耕文明也仍然是城市社会和工业文明的后花园或山水田园风景。农耕文明是工业、后工业社会及其时代的有机组成,是我们今天的生态景观、生态智慧、生态世界。德国哲学家莫尔特曼说:“以前的文明绝不是‘原始社会’ ,更不是‘欠发达社会’ 。它们是极其复杂的均衡系统——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均衡,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均衡以及人与‘神’之间关系的均衡。 ”这也就是七夕和牛郎织女传说作为农耕文明经典图式的文化意义。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