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机构加速全牌照布局混业经营内控关键点|金融机构|牌照|混业经营

金融机构加速全牌照布局混业经营内控关键点|金融机构|牌照|混业经营

“现在的银行几乎没有明确不能参与的金融业务,特别是五大行已经是综合化经营了。”一家大型银行人士谈及银行混业经营时如是称。

面对利率市场化等各种压力,各大银行正在加速混业经营的步伐。由于开展金融业务存在“牌照”壁垒,发展混业经营,市场认为银行依然被“关在笼子里”,抢“牌照”成为银行突围混业经营困境的有效途径。

2002年,国务院批准中信集团、光大集团以及平安集团成为综合金融控股集团试点,被认为是中国金融机构分业走向混业的过渡阶段。经过逾10年的发展,目前,这三大金融控股集团,依然尚未真正实现“全牌照”的金控梦。

另外一边,产融结合模式异军突起,首钢集团、宝钢集团、海航集团等实业资本早已逐渐向金融领域渗透。

“这基本是中国金融混业的三种模式,金融牌照成为各方追逐的‘香饽饽’。”一位银行业分析人士表示,混业经营有助于金融机构甚至实业公司提高协同效应,不过在分业监管格局之下,如何在内部做好“隔离墙”是金融混业发展的关键点。

加速全牌照布局

近日,甘肃信托一份51%的国有股权转让公告,引发了光大集团补齐信托牌照实现金控梦的猜想。

早在2012年12月,光大集团就与甘肃省政府签订了甘肃信托重组合作意向书,拟收购甘肃信托35%的股份。今年“两会”上,光大集团董事长唐双宁在接受采访时也提及,光大集团拟成为甘肃信托第一大股东,填补光大金控集团的业务空白。同时,唐双宁称,下一步还计划对甘肃信托进行增资扩股。

尽管没有公告股权受让方是谁,不过在市场看来,甘肃信托已经是光大集团的囊中之物。如果光大集团顺利完成对甘肃信托的收购,将成为三家金控集团试点中,首先实现“全牌照”经营的集团。

截至目前,中信、光大、平安三大金控集团,中信集团还差基金和租赁两张牌照,光大集团仅差信托牌照,平安集团则差租赁牌照。“全牌照”的金融控股梦想,已经跃跃欲试。

今年以来,加速“全牌照”布局的不仅仅是金融控股集团,各家银行也在积极布局当中。

今年4月,民生银行孙子公司民生加银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成立,意味着民生银行获得资管牌照。目前,民生银行已经收获基金、租赁、资管牌照,还差证券、保险、信托牌照。

同样在加速混业布局的还有华夏银行。在上市银行中,华夏银行一直没有迈开混业经营的步伐,今年5月份,华夏金融租赁有限公司正式开业,华夏银行出资24.6亿元人民币,占其股份82%。金融租赁牌照的落袋,意味着华夏银行迈出了混业经营的第一步。

银行控股模式

“利率市场化,这是中国银行综合经营、转型跨越的重大契机。”今年新上任的中国银行董事长田国立在2013年中行年中工作会议上称。

银行的综合经营,一方面体现在银行业务的拓展上,另外一方面也体现在银行对其他非银金融牌照的获取上,即银行控股其他非金融企业的模式。

16家上市银行中,工、农、中、建、交五大行综合化程度较高,证券、保险、基金、租赁牌照已经全面布局。目前,工行、农行、中行还缺信托牌照,建行和交行的牌照较为齐全。

股份制银行中,招商银行的综合化走在最前面,证券、基金、保险、租赁一一囊括,尚缺信托牌照。民生银行旗下已拥有基金、租赁以及新加入的资管三大牌照。兴业银行和浦发银行,分别拥有租赁、信托牌照,及基金、租赁牌照。华夏银行在成立租赁公司之后,迈出了混业经营的步伐。

平安银行、中信银行旗下,不再控股其他非银金融机构,光大银行也仅控股光大金融租赁公司,不过通过其母公司金融控股集团的模式,可以获得综合化经营的发展。

例如,今年平安银行就在其投行业务下开创“金橙俱乐部”的品牌,拟打造一个混业的投行业务平台。根据相关报道,截至目前,该俱乐部会员包括11家券商、26家大型企业集团财务公司、50多家城商行和农商行及第三方基金销售机构。

3家上市城商行中,仅北京银行迈开了混业经营的步伐,拥有中荷人寿保险、中加基金和北银消费公司。

今年3月初,银监会发布消息称,将进一步扩大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的试点范围,城商行首次进入试点范围。北京银行在3月中旬便设立了中加基金,成为首家设立基金公司的城商行。

银监会公布城商行纳入设立基金公司试点范围之后,南京银行、宁波银行也加速了设立基金公司的布局。两家银行于今年6月份发布公告称,发起设立基金公司已经获得银监会批准,7月份则完成了现场检查。

截至目前,上市银行中,7家银行设立了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9家银行设立了基金公司,11家银行设立了金融租赁公司,3家设立信托公司,3家设立金融消费公司,1家设立资产管理公司。

上述银行业分析人士表示,“全牌照”是金融机构综合化经营的发展趋势,对于银行而言,目前非银行业务对利润的贡献度不是太高,不过随着混业经营的深化,协同效应将逐步体现。

内控关键点

金融机构混业经营的趋势下,金融机构的边界正在变得越来越模糊,对金融机构的监管以及内部风险控制提出了挑战。

从美国的经验来看,上世纪70年代金融脱媒加剧,80年代利率市场化加速推进,带来了中小银行大量倒闭的危机。这个时候,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改变被提上日程。

到了1999 年美国出台《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并废除“格拉斯-斯蒂格尔法”,促使美国的金融业进入到混业经营的模式。

面对中国金融机构混业经营的大势所趋,分业监管模式也在被广泛讨论。今年银监会全国银行业工作会议上,提出为了顺应利率市场化改革要求,将“审慎开展综合化经营试点”。

“监管是一个方面,监管的进一步放开有利于银行加快综合化经营,可以缓解银行的盈利压力。”上述银行业分析人士称,不过,金融业分业监管的格局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变,金融机构在加速混业经营的过程中,内部风险控制更为关键。

该人士表示,混业经营中,金融机构内部风险控制首先应该理清原始资产、基础资产。如银行在开展银证信合作的时候,应该非常明确地了解原始资产、基础资产而不是掩盖它们,才能能够更好地控制风险。其次,金融机构内部风险控制部门还应该去把控风险资产,不触碰监管标准。同时,在混业业务之间设立防火墙,避免风险的跨行业、跨业务传递。

责任编辑:闫文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