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高校青年教师:困惑与突围 (3)

关注高校青年教师:困惑与突围 (3)

困境中的突围

如何度量高校青年教师?又该为他们提供怎样的成长环境?——这是记者在关注“青椒”职业发展和生活状况的采访中听到抱怨最多、潜在矛盾最集中的核心问题。不过记者在探访时也发现,面对科研经费短缺、职称晋升受阻、工资待遇偏低、群体认知下行等种种困扰“青椒”成长的压力,不少高校、甚至“青椒”们也都行动起来,把脉职业发展困境,或变革评聘方式、或解除后顾之忧、或自建言路通道,为培育“青椒”的学术自主、职业自信以至育人自觉开出药方。

药方一:给“青椒”一个能“坐得住的冷板凳”

这个学期,让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何旭辉最高兴的事,是刚刚主持了学院的首届青年教师发展论坛。

偌大的报告厅里座无虚席。老院长余志武告诉大家如何开展科学研究活动,邓德华教授专讲《动手与动脑》,李显方教授谈如何撰写高水平论文……没有书本上的大道理,没有空洞的客套话,台上的教授们将多年经验和体会倾囊相授,台下的“青椒”们听得既解渴又兴奋。

这是正在经历“最激荡教育改革”的中南大学蓬勃开展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缩影。当不少国内其他高校“青椒”的创造力、职业热情正被“低待遇、沉重的生活压力、繁重的教学任务、稀缺的学术研究机会”慢慢蚕食之时,这个由该校校长张尧学于2012年3月推出、以人事制度改革为龙头的一揽子计划正为中南大学“青椒”的成长发展开辟出一个全新天地。

针对教学、科研“两座大山”消磨“青椒”创新能力的问题,张尧学认为,“没有做过科研的人,只可能在讲台上去重复别人已有的东西,不可能教会学生创新的能力和方法”,应将改革的第一步放在理顺科研与教学关系、打破职称评定“枷锁”之上,为“青椒”提供“能坐得住冷板凳”的宽松环境。

一年多来,该校“新上岗青年教师8年内无需承担教学任务,专心科研,中途只考核一次,8年后验收成果,如果届时不能晋升教授或副教授则要么转岗、要么离职”“讲师不上讲台之后,教授、副教授必须上课”“(对‘青椒’)给予理工科20万元、文科15万元的科研启动资金”等“最出格”规定成效显著,除艺术、体育等少数专业外,本科生课程已全部由教授、副教授担任。一位刚入职一年多的“青椒”赞同此举:“这把我们从科研和教学的双重压力下解放了出来,多了沉淀积累的过程,是一种必要的保护”。多位学生则表示,这些有科研经验、创新经历和学术积累的教授上课,自己更有收获,更受启发。

针对部分“青椒”各自为战、没有团队指导、成长成效不佳等问题,中南大学以老教师“传帮带”等举措为“青椒”提供职业发展助力。以土木工程学院为例,规定每个“青椒”每年必须跟班一门相关专业不同课程,并提交听课分析评价报告;结合专业特点,安排“青椒”半年在校教学,半年在高铁建设现场实践……就连“青椒”们的课题申请报告,同专业的教授们也会反复讨论、指导修改。院长谢友均说:“反复讨论、不断修改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引导青年人深入认识这一选题的过程。尽管过程很辛苦,但其后青年教师的项目中标率大大提高。”

中南大学还率先突破职称评审的名额制,将评职称的权利下放到二级学院,开始了“同行评议”制度的艰难探索。

“评职称‘一刀切’地只看论文数量,有时候标准还变来变去,折腾人。”采访中,经常有“青椒”如此抱怨。而早在两年前,张尧学就强调,职称评定条件将根据学院和学科特点,自主设置,“切不可因论文篇数的多少判定申请人的水平和能力,要根据学科的不同全面评价,并且要充分考量社会和学校同行的公认度。我们不能以论文的多少考察艺术学院的老师,也不能以此来考察临床大夫的职称晋升。唯论文是举,好像有些荒唐。”

采访中,我们还听到这样的声音:“‘青椒’必须成为全能型选手,科研、教学都得拿得起来,在现有的评价体制下,勤勤恳恳教课的老师,可能会因为科研能力不太好而受到不公正待遇。”就这一点,天津科技大学有着自己的探索。该校校长王硕介绍,天科大实施青年教师“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和“教学名师培育计划”,既让科研能力强的“青椒”能脱颖而出,又让教学能力强的“青椒”有奔头、有地位、有干劲。

责任编辑:闫文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