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者贫贱亦乐

知足者贫贱亦乐

核心提示:古人说:“知足者贫贱亦乐,不知足者富贵亦忧”。真正的满足是内心的满足,而非物质的满足。知道到什么地步该满足的人,永远是满足的,这就是最大的富有了。

知道满足,总是感到快乐,这是先秦·李耳在《老子》里总结出来的。他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说的就是一个人能克制自己的物欲,不让物欲永无止境的膨胀,即尽量摆脱物欲的纠缠,感到自己无所欠缺,他的人生就能保持永远快乐的心境。

做到这点还真不容易。人,从生下来就是一个欲望永远都满足不了的动物,得到了还想拥有,吃着碗里的还看着锅里的。婴儿从嗷嗷啼哭诞生那一刻起,急于呼吸到空气,然后他要吮吸到母亲的乳汁,如果不满足这些,他会拼命的哭叫,表达自己的不满;到活动自如的孩童时起,他会为自己喜欢的玩具或小食品与别的孩子大打出手,互相争抢;到体力健壮,生龙活虎的成年人时,他开始为满足生存、温饱,与竞争对手比拼,争夺胜利果实。可见,人从出生到死亡,无时无刻不存在私心。有私心,就会产生欲望; “多欲”的人,大都 “不知足”。

我们不是常听到那些长辈在训斥小孩子吗?“不要生在福中不知福,这山望着那山高!”有的宝宝是一边吃奶一边抓着另一个奶头不放,这自然当算是不知足。又岂只是些小孩子呢?有《贪心歌》就反映了这种心态:“终日奔忙只为饥,才得饱暖又思衣。衣食两般皆有余,又想娇容美貌妻。娶了娇妻并美妾,恨无田产做根基。置下良田千万顷,出入无车少马骑。槽头扣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三品四品皆嫌小,一品二品仍嫌低。一日当朝为宰相,又想帝王理万机。若要此人心中足,除是南柯一梦西。”像这样整日地生活在不知足当中,又何来幸福和快乐呢?

一个不知足的人,时时处处就会有“贪欲”心态,所谓“猛兽易伏,人心难降;豁壑易填,人心难满”,有了贪欲,就会贪得无厌,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而且还会招来祸患,所谓“祸大于不知足”。很显然地,像这种人,只有增添自己的许多无谓烦恼苦闷,因而也丧失了人生的快乐。

在现实生活中,“足”是相对的、暂时的;而“不足”则是绝对的、永恒的。即是说,若一人处处以“足”为不息追求生活的目的,他所得到的结果将是永远的不足;反过来,若一个人以“不足”为生活的事实予以理解,接纳,他对生活的感受将是处处是足的。

所以,足与不足都是由比较而来的。不能光跟“吃肉”的比,也要跟“喝汤”的比。只跟那些境况不如自己的人相比,就会找到自己好歹有幸还拥有一个可爱人生的感觉。有一首打油诗就把一个人从不知足到知足的心态描写得十分形象:“天上下起毛毛雨,人家坐车我骑驴,看看后面行路人,比上不足比下余。”说的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生活累,少半源于生存,多半还是源于攀比。“虽然自己的年薪有30余万元,比普通职工高出近10倍,但他并没有知足,一心与社会上的“大款”攀比,认为自己多年来为集团辛勤工作,作出不少贡献,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心里就产生了不平衡感。”这是浙江省巨化集团公司原副总经理(副厅级)黄华章写下的悔过书,忏悔自己年薪30余万,还不知足。“本来自己的正常收入已经不少了,为什么还要去谋不义之财呢?就是因为我心里不知足。才使自己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这是湖南工业大学原校长(副厅级)张晓琪的忏悔语。

足与不足、知足与常乐是辩证的统一。知足,必少思,“少思必定神安”,即可减少杂念烦扰的压力,心情愉快,心神安静,灾病不生。不知足,必多思,“多思则神殆”,心情烦乱,心神不宁,损害身心健康。古人说:“知足者贫贱亦乐,不知足者富贵亦忧”,因此,做人对物欲要学会知足,即不要以物欲为人生的价值取向,而要超越物欲,追求人的精神道德为崇高的目标。

真正的满足是内心的满足,而非物质的满足。知道到什么地步该满足的人,永远是满足的,这就是最大的富有了。

责任编辑:于川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