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人大制度?(7)

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人大制度?(7)

注释

1、徐宗勉、张亦工主编:《近代中国对民主的追求》,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13页。

2、“苏维埃”这一称谓,是俄文“工农代表会议”一词的音译。所谓苏维埃代表大会,即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是以工人、农民、军队兵士为权力主体的政权组织形式。

3、苏维埃的选举,第一,它不分国界性别,凡是在苏维埃国家境内的劳动者无论男女均有选举及被选举权;第二,它没有经济限制,只要是以劳力谋生活的均有选举及被选举权;第三,它剥夺剥削者的选举权。参见《中央革命根据地史资料选编》(下册),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5页(转引自方敏《“五四”后三十年民主思想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61页)。

4、6韩延龙、常兆儒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第一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18~19、8~12页。

5《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61页。

7、13《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77、676~677页。

8《董必武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99页。

9、10《刘少奇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43~144、155页。

11《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页。

12《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40页。

14《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78页。

15胡锦涛:《在首都各界纪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五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9页。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224~225页。

17[美]威廉·富布莱特:《帝国的代价》,简新芽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年,第42~43页。

18[美]巴里·海格:《法治:决策者概念指南》,曼斯菲尔德太平洋事务中心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5页。

19[德]罗曼·赫尔佐克:“法治的重要意义”,载约瑟夫·夏辛、容敏德编:《法治》,阿登纳基金会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第10页。

20司法独立于政治是西方三权分立的基本要求。然而在德国,“司法机关也表现出被政党渗透的迹象……专家们估计党员法官的比例高达20%。”[德]沃纳·伯肯梅耶:“法治国家——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法治”,载约瑟夫·夏辛、容敏德编:《法治》,阿登纳基金会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第37页。

21、2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5页。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