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个”之外的“为什么”

“十万个”之外的“为什么”

——编撰《十万个为什么》的科学家话科普之惑

W020130816297147570372

近日,最新的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正式上市发行。记者走访成都各大新华书店了解到,该书要近半月之后才能到货上架销售,目前占领儿童科普畅销榜前列的多是翻译引进的国外书籍。查询各大网络书城科普图书畅销榜也发现同样情况。据书店工作人员介绍,儿童科普书籍相比教辅书籍利润偏低,国内出版社多年无心耕耘导致内容形式陈旧,相比之下国外科普书籍则花样翻新好看易懂。图为8月14日,成都市内新华书店,一名小读者在阅读科普书籍。新华社记者 李桥桥摄

科学是一种别样的美。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十万个为什么》为代表的一批科普读物是青少年们最大的娱乐活动,科学之美无声浸润着孩子们的心田。“在中学时代,《趣味几何学》《趣味力学》等一批前苏联的科普读物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对我走上科学之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李大潜院士头发已花白,回忆起少年时代,对领他进门的科普读物仍然如数家珍。

而如今的青少年们,沉迷于电影、游戏等五花八门的娱乐活动,对科学知识只是“略知一二”了。在孩子们的心田种上科学的种子,成了科技工作者们心中的一桩大事。8月13日,在“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中,11位参与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编辑撰写的院士、教授,就“科学家与科普创作”进行了深入讨论。能够解惑自然科学“十万个为什么”的人,又提出了现实社会的几个“为什么”。

为什么学生不去主动想问题

古人说“传道、授业、解惑”,科普就是传道。这里的“道”,既有知识层面的普及,更包含着一种质朴的科学精神。“从事科普工作的二十几年中,体验最深的一点是弘扬科学精神,应该传播各种各样的科学方法,还要灌输一种观念,一定要遵守科学道德。”“嫦娥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语重心长。

回忆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一批科学志士,褚君浩院士打开了话匣子,由于崇尚“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社会上聚集起一批科学家,“虽然物质条件并不丰富,但他们把追求科学技术本身作为最大的享受,能够学习专业知识,就是最大的享受”。反观现在的社会,“相对来说功利主义比较浓厚”,人们在追求“有用的科学之时”,似乎忘记了,科学也可以是“有趣”的。如何营造一种热爱科学、追求科学的社会氛围?如何让青少年爱好科学,纯粹地追求真理本身?或许科学普及在这方面可以有一番作为。“要通过科学普及来宣扬科学精神。”褚君浩称。

科学精神的关键在怀疑,科学的魅力在于思考与探索。“学问学问,关键在问,”汪品先院士说,“我们要从孩子开始,让他们喜欢问问题,需要从怀疑开始。”而现实是,从课堂教学到科技馆,更多强调结果的展示,却忽略了思索的过程,“学生往往有一种权威概念,老师讲的、学校教的都是对的,习惯性地接受下来,而自己主动想问题、探索问题的精神不够,这是科普工作今后要加强的方面”。陈凯先院士说。

“我们做科学研究其实也有几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你能够知道科学知识,有科学研究的结果;第二个层次,有点石成金的手指,有科学的方法;第三个层次,是你有金子般的心灵。”褚君浩说,当科普被赋予了更多的精神内涵,当它默默浸润着心灵的土地,或许就能长出一颗金子般的心。因为“真是追求真善美是科学家的品格”,是每一个科学家应有的素养。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