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延安时期群众路线的光荣传统

弘扬延安时期群众路线的光荣传统

习近平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重温党在延安时期坚持群众路线的理论和实践,对于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促进各项事业的胜利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坚持人民是“上帝”的唯物史观,是延安时期群众路线的根本

党的群众路线理论思想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的根本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实践和认识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前进的动力。他们既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又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毛泽东同志精辟地概括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1935年10月,党中央长征到达陕北,部队只有8000人,到1945年8月抗战胜利时,根据地人口近1亿,军队发展到120万人。10年间,我们党在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和压迫下,化险为夷,转危为安,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坚持人民是“真正的英雄”的主体地位,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作为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毛泽东同志在总结这段历史经验时,用“愚公移山”的寓言作比喻,形象地阐述了人民是“上帝”的观点。他说:“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人民大众。”只有感动了“上帝”,“上帝”才会帮助我们搬走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两座大山。毛泽东同志把人民群众称之为“上帝”,深刻体现和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的本质特征,是我们能够战胜困难、争取胜利的重要法宝。

当前,我们党的总体状况虽然是好的,但也应该看到,有些党员干部脱离群众的问题十分突出。他们颠倒了主仆关系,把自己当“主人”,视群众为“奴仆”,高高在上,作威作福,轻则气指颐使,盛气凌人,指手画脚,强迫命令;重则横行霸道,欺压百姓,甚至打骂群众,草菅人命。这些恶劣现象虽然发生在少数人身上,但却严重损坏了党的形象,影响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所以,在这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首先必须在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上解决谁是“上帝”、谁是主人的问题,牢固树立起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自觉地做人民的公仆,始终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二、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延安时期群众路线的核心

我们党是工人阶级政党,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所决定的。自党成立之日起,就把为人民谋利益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到了延安时期,这一根本原则和指导思想得到了充分的实践和体现。毛泽东同志不仅作了《为人民服务》的著名演讲,而且亲笔书写了“为群众服务”的题词。他反复教育全党:“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

当时的延安,由于日伪军的军事“扫荡”与国民党的经济封锁,以及各种自然灾害的侵袭,使边区人民群众的生活陷入极度困苦之中。为了解决群众和部队的吃饭和穿衣问题,党中央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军民齐心合力,开荒种地,自力更生,同甘共苦,共度难关。同时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方针政策,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果。到1945年,陕甘宁边区的耕地面积增加了一倍,建起了近百家公营工厂。城乡贸易繁荣,仅延安县的商店就由120多家发展到470多家。经济的发展,不但使人民群众的生活得到了改善,而且进一步密切了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为争取抗日战争和后来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和当年的延安时期相比,现在的物质条件和生活条件不知要好了多少倍。可是在一些地方、一些部门,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反而不如从前了。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党内脱离群众的现象不仅存在,一些问题还相当严重,集中表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上。”这些问题的产生和存在,归根到底是一些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背离了党的宗旨,想问题,办事情,不是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是从个人的或小团体的利益出发,有的把人民赋予的权力变成谋取私利的工具,少数人甚至蜕变为腐败分子。因此,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必须紧紧抓住党的宗旨这个核心问题,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一次再教育、再认识、再提高,把为民观念和宗旨意识铭刻在脑子里,落实在行动上,真正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三、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作风,是延安时期群众路线的精髓

延安时期,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和工作作风不断完善和更加成熟。毛泽东同志从辩论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高度,对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进行了高度总结。他说:“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做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检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在延安时期,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深入基层,访民意,听民情,拜群众为师,和群众交朋友,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了解真实情况,既和群众打成一片,又为作决策、办事情找到了依据。毛泽东同志虽然日理万机,但依然抽时间到群众中去搞调查研究,和边区劳动模范杨步浩交朋友,听取各方面的意见,集中党内外群众的智慧。著名的“精兵简政”政策,就是听取了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的建议而实行的。延安时期“五老”之一的董必武同志,虽然年龄较大,但为了保证办案准确,经常深入案发地了解情况,征询各方意见,与办案人员共同讨论。后来的事实证明,凡董必武同志签字的案件,无一差错。这些好的传统和做法,真正体现了党的群众路线的真谛和精髓,是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继承和发扬。

现在有些干部完全违背了党的群众路线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既不深入基层了解情况,又不联系群众听取意见,仅仅凭“想当然”办事情,靠“拍脑袋”做决策,左一个“大思路”,右一个“大手笔”,拼命追求“短平快”,急功近利要“政绩”,结果留下的是“半拉子”工程和一屁股债务,“政绩”变成了令群众心寒的“政疾”。对这种作风之弊、行为之垢,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必须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使党的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广大党员和干部中重新树立和深深扎根。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