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经济政策应有怎样的精气神

中国的经济政策应有怎样的精气神

没有伟大的理论就没有伟大的实践。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和探索,中国的经济理论已经到了需要反思、创新、突破的时刻。过去三十年中国经济制度的特征是什么?未来三十年甚至更长时间,中国应该选择怎样的经济制度?这是中国新时期经济理论必须回答的首要问题。

1

经济制度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国家经济发展的目标追求和政策体系构成有机的互动的整体。目前中国诸多经济问题和经济乱象主要起因于经济发展目标定位的失误。经济建设目标定位的失误又导致经济制度选择的失误。目标定位和经济选择的失误,最终表现为政策体系的混乱、矛盾和失误,经济政策体系缺乏层次性、系统性、长远性和预见性。目前中国经济已经步入进退维谷、左右为难、举步维艰的困境之中。这是目标、制度与政策三个层面的问题长期累积的结果。因此,全面解决中国经济问题也需要从中国经济的目标、制度与政策三个层面寻求正确的方向和对策,需要经济理论总结和经济制度创新。

 一、经济发展目标的定位

建国以来的前三十年,中国经济发展主要以质量指标为目标,如以实现四个现代化作为发展目标;改革开放后三十年,主要以数量指标为目标,如主要以GDP增长、人均收入、引进外资、外汇储备等作为目标。以追求数量增长为目标的制度选择和政策导向,造成经济结构畸形、增长质量下降。中央提出“调结构”的发展思路实质上是表明:后三十年经济发展的结构出问题了。“结构决定性质(而不是数量决定性质)”,这是一个基本的哲学命题。经济结构出了问题意味着经济性质出了问题。

但是,近年来“调结构”的思路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成效。这是因为“调结构”意味着生产结构、分配结构和消费结构的调整,这需要目标导向、制度选择和政策配套的全面调整,否则,经济结构必然继续恶化,最后以经济社会危机全面爆发的方式来完成强制调整和平衡。这将是中国发展的悲剧,也是全国人民不希望看到的。

为此,中国经济发展必须由追求GDP等数量指标的增长转变为追求经济质量指标的发展,把“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的现代化”重新确定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目标。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不容试错和多变。

中国百年强国梦的基本内涵是追求和实现工业化、并在工业化的基础上实现国防现代化,改变落后挨打的局面。但是,在中国追求工业化的过程中,人们在思想认识上并没有完全理解世界各国工业化的本质内容,因此,工业化追求成为“画虎成猫”的“伪工业化”,变成“招商引资化”、“世界工厂化”、“经济特区化”、“开发区化”、“房地产化”、“城市化”和“城镇化”的追求。

通过分析英、法、美、俄、日等实现工业化国家,可以将新型工业化或工业现代化的内涵及其衡量标准归纳为: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