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该何去何从?(2)

城中村该何去何从?(2)

城市的“孤岛”和“异物”?

 卢晖临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尤其是随着农民大规模进城打工潮的形成,中国各大城市普遍出现了城中村现象。所谓城中村,本来不过是城市周边的农村,在城市的空间扩张过程中,它们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得以保留下来,成为被城市建成区四面包围的“孤岛”。

在城市政府有关城中村的报告中,最经常出现的是“脏乱差”“城市血栓”“城市牛皮癣”等字眼,这些星星点点、散布于城区中的城中村,似乎成了与现代都市格格不入的“异物”,成了建设“世界城市”“国际化大都市”道路上的绊脚石。在这种思路指导下,近年来,一些城中村改造计划纷纷出台。

客观地说,城中村在建筑安全、环境卫生、社会治安等方面确实存在着各种问题和隐患。城中村本来不过是数量有限的本地村民的生活空间,一下子涌进来数倍甚至十数倍的外来人口,基础设施脆弱,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空间缺乏规划等问题马上暴露出来。加上村民和租户都缺少长远的预期,社区认同感难以形成,进一步消解了社区通过合作方式自行解决问题的可能性。

首先,在过去二十多年中,城中村已经成为外来人口尤其是农民工居住的地方,承担着为农民工提供事实上的廉租房的社会功能,任何针对城中村的改造,都不能无视城中村这一功能,否则,我们可能解决了城中村的所谓“脏乱差”问题,却进一步加剧了农民工在城市的居住和生活困难。

其次,在多年的城中村居住生活经历中,农民工沿着亲缘、乡缘和邻居等线索编织了比较紧密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支持网络,相比于中产阶级的商品房小区,人们很容易在城中村发现更频繁的人际交往和更浓厚的人情味,以及略显杂乱但更生机勃勃的街区生活。对于缺乏制度保障和支持的农民工来说,这是他们落脚城市并谋求发展的弥足珍贵的社会资本,同时也为他们在陌生的城市逐渐建立新的行为规范提供了可能性。由于城中村治安管理未完全纳入城市体制,加上人口的过度集聚,城中村治安状况不好并不难理解,但是拆平重建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治安问题,相反,它只不过是将治安问题转移到整个城市。更为危险的是,城中村的消失不仅意味着农民工居住空间的消失,而且意味着他们艰苦积累起来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支持网络遭到破坏,帮助他们渡过生活难关的社会资本严重流失,建立行为规范的可能性进一步消解。

再次,就城中村与城市的关系而言,不应将城中村看作是城市更新和发展过程中必须消除的“非城市”部分。摩天大楼、宽阔马路、绿荫草地、门禁小区等不是构成城市的全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不过是我们对“世界城市”“国际大都市”的一厢情愿的想象,既不完全符合“世界”和“国际”的现实,也不符合人们实际生活的需要。事实上,在巴黎、东京、香港这样的国际大都市,很容易就在繁华的商业区和高档社区附近发现与深圳城中村类似的街区,仅容人通过的弄堂,几乎没有楼间距的“握手楼”,建筑格局与深圳城中村没有本质区别,但由于有较好的管理和公共服务,它们的环境和卫生状况良好。它们的存在,为城市中特定的人群提供了便利、舒适和低成本的生活空间,也丰富了城市的面貌,增加了城市的多样性。从这个角度观察,就能够发现城中村的价值,从而为城市更新和发展提供别样的灵感。

城中村的问题需要解决,但不能只采取“拆平重建”的城中村改造模式。城中村的改造,不应以消灭城中村空间为目标,而应该在尊重现状的基础上,逐渐解决城中村中的环境、卫生和安全问题,更好地增强它作为外来人口居住生活空间的功能。为此,需要在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入方面做文章;针对存在严重建筑安全和公共安全隐患的房屋,需要作局部性的拆除和规划调整;从长期的社区发展着眼,还需要在土地产权和使用权方面做出更多制度创新的探索。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