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世界城市”?不同的研究者对其有不同的理解和定义,迄今为止,世界城市(Word City)最有影响的概念是1991年美国经济学家丝雅奇·沙森(Saskia Sassen)提出的:在社会、经济、文化或政治层面直接影响全球事务的城市。2009年,“全球化和世界城市研究小组”(Globalization and World Cities Study Group and Network)从世界城市的功能和特征角度,划定了世界城市的13个基本特征,其中包括:具有庞大的人口规模、高密度的城市形态以及先进发达的交通运输系统。
在世界城市的形成及发展理论方面,地理经济学、新经济地理学、城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相关学说都对世界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做过基础研究,杜能、韦伯、克里斯塔勒、阿隆索、奥沙利文、胡佛等知名学者也在大城市和世界城市的形成发展研究方面,积累了丰厚的成果。其中区位理论、竞租理论、聚集经济理论等研究成果都能在一些方面解释世界城市的形成原因和条件。在世界城市演变过程中,非常值得关注的是区位理论,其中韦伯认为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取决于城市是否具有最低的运输成本,如果有最低的运输成本,城市将会形成并继续聚集,因此他的区位理论又被称为“最小运输成本理论”。另外,城市经济学家奥沙利文也提出,城市形成与发展必须满足的条件之一是具有高效的交通运输体系。这些理论和学说对世界城市为何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为何要注重构建以轨道交通为基础的交通网络做出了解释。
首先,庞大密集的人口规模需要大运量高密度的交通运输方式。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运输效率,是产生规模经济、促进城市发展的必备条件。在人员运输效率方面,时间价值的节约可以提升整个城市的运行效率并带来集聚效应。发展到今天,世界城市的人口规模已达到千万级别,东京大都市圈人口3500万、伦敦大都市圈人口1700万、纽约大都市圈人口2200万,北京2011年年末常住人口已达2018.6万人。庞大的人口数量带来庞大的出行需求,同时,大量的出行时间节约,可以提升城市运行效率,东京、伦敦、纽约三大世界城市就是主要通过轨道交通来满足日益增长的大运量出行需求。
韦伯曾指出:“判断一个地方是否具有区位优势,要看那里的生产成本是否最低,特别是能否将资源、产品的运费降到最低。”从技术对比角度解释,轨道交通将劳动力作为生产资料以最低运输成本的方式投入到生产过程,符合“最小运输成本理论”。随着人口增长,轨道交通网络越发达就越能发挥节约时间价值的优势,因此,大规模建设轨道交通成为世界城市提升城市区位优势、减少运输成本的主要手段。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