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六曰”规矩的当前镜鉴(3)

西柏坡“六曰”规矩的当前镜鉴(3)

核心提示:借鉴长期以来坚持“六曰”的历史经验,严格按照新时期“八项规定”的有关要求,用更多的“正能量”自觉抗拒“四风”的腐蚀,我们还要把集中整治与常态化、制度化的执政党建设结合起来,实现治党管党的新突破。

四曰少拍掌

关于“四曰少拍掌”,说的不仅仅是拍掌的问题,而是改进文风、会风和工作作风的大问题,反对的是报喜不报忧、说好不说坏、说成绩不说不足、说假话空话不说真话实话等问题,反对的是虚张声势、好大喜功、兴师动众、劳民伤财的夸张仪式。

1949年3月23日,党中央和毛主席离开西柏坡“进京赶考”,听说保定要举行盛大的欢迎仪式,毛泽东坚决不同意。随后周恩来也电告华北局:“闻此地将举行庆祝大会,主席认为不妥,连北平也不要开庆祝大会。因以我党中央迁移名义,号召人民庆贺并不适当,望速停止北平及各地庆贺活动。”周恩来还在电报中特别强调:不要鸣炮,以军乐团代之。24日下午,车队到达河北涿县。晚上研究进北京城的仪式问题时,不少同志认为,既然是胜利之师,入城就该有些气派,至少应是锣鼓喧天,各路人马夹道相迎,以壮中国革命之声势。但毛泽东坚持“还是简单的形式为好,场面不要过大,不要动员那么多的群众” 。

“少拍掌”体现了对群众的尊重,是对群众路线的坚守。乱拍掌会掩盖真相,掩盖领导干部与群众之间的真实联系。有些领导同志习惯了听人拍掌,不管是视察工作还是做报告,要是听不到掌声,首先会怀疑自己是不是不受欢迎,然后是怨恨接待单位“不会办事”,接下来就可能给你“穿小鞋”。因此,接待单位大都会安排群众拍掌,比如“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如何如何”。接待单位甚至还会临时召集一些人来捧场,形成一种宾朋满座的热烈气氛。但恰恰是这种被刻意安排的拍掌和捧场最令人厌恶,因为它侵犯了拍掌者和捧场者的尊严和权利,他们被当作一件物品和摆设任人摆布,这是一种莫大的侮辱。“少拍掌”对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对坚持群众路线,对坚持批评和自我批评,对改进文风、会风和工作作风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曰不以人名作地名

当时世界各国出现了很多以国家领导人命名的地名,如“华盛顿市”、“列宁格勒”、“斯大林格勒”等,党内也有不少人提议以毛泽东等伟大领袖的名字命名城市,均遭到毛泽东的反对。由于斯大林在苏联大搞个人崇拜,国际影响很坏,有了这个前车之鉴,毛泽东对“以人名作地名”非常敏感,态度也一直非常坚决。

1946年6月18日,《新华日报》“批评与建议”栏目发表了徐竟的《革命领袖与烈士的名字不能乱用》一文,文中指出:“最近有些地方的行政机关,不慎重考虑纪念先烈及尊重革命领袖的伟大精神,而只局限于表面的纪念,随便应用革命领袖的名字,作一些小地方或街市的名称……这样将先烈和革命领袖的名字混用起来,使很多群众分不清。”“分不清”这倒是个小问题,毛泽东更担心的是“以人名作地名”会诱发个人崇拜,重蹈斯大林覆辙。

1986年,国务院颁布的《地名管理条例》第四条第二款规定:“一般不以人名作地名。禁止用国家领导人的名字作地名。”“不以人名作地名”从此正式上升到国家法规的高度。

责任编辑:于川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