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淡定看待局长坐公交(4)

【案例】淡定看待局长坐公交(4)

杨兴东:公共决策不能仅靠官员下基层

苏州局长亲身体验“蒸笼车”,是从公共决策如何更加贴近民众的角度出发,试图对先前的公交决策进行纠偏和补课。尽管,他中途就下了车。不过,其乐于深入民间的态度,已经开了个好头。“明年这个时候就是空调车”,局长事后的表态说明官员的民间体验,能影响到公共决策并反过来惠及民生。

不过,官员的这种体验式互动虽然令人叫好,但由于极具偶然性并不能成为类似事情解决的标杆。从新闻中来看,苏州局长愿意去亲身体验,系在电视上应市民之邀。而如果没有电视节目这样一个特殊的场合,局长又是否愿意接受市民的邀请?

贴近民众的公共决策不能仅靠官员乐于下基层。毕竟官员们不可能天天下基层,亦不可能次次乐于下基层。比之偶发性的下基层外,包括局长在内的当地政府还应思考如何拓宽民意通往政府的渠道,使官员们即使高坐衙斋,也能闻听“民间疾苦声”,从而让公共决策走出闭门造车的窠臼,接受民意的考验。唯如此,包括公交在内的等民生决策,才能赢来民众的“叫好又叫座”。

“局长坐公交车”本不该是新闻

交通局局长一坐公交车,立马就成了新闻,也瞬间引发热议,更难能可贵的是“问题也解决了”。按着这名局长的要求,到明年夏季,苏州所有非空调公交车将“全部下岗”,这与之前的时间表相比,提前了一年。有官员这样的“体验”,便有提前一年达成既定目标的“实效”,这的确让人啧啧称赞。不少网友都希望当地的交通局长,也体验一下“蒸笼车”,然后改善本地的公交设施,让市民在炎热的夏日能享受一片“清凉之地”。

遗憾的是,有多少局长真正体验过“蒸笼车”、切身体验过民情呢?就这些局长而言,多有公车接送,公车与公交车虽只有一字之差,但待遇确是“天壤之别”。官员公车的舒适与公交车的烦闷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官员坐在政府提供的公车里,是永远无法体味坐公交车市民的痛楚的。而类似的行为,则是广东省卫生厅要求有条件的医疗卫生单位组织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以患者身份,从首道程序开始,看一次病或办一次事。得出的经验是:不去体验一下,真不知道看病原来这么困难。

这两件事情,都是一种“换位体验”,也是一种“良性互动”,其所收获的成效,也是显而易见的。由此可见,只有官员与公众“感同身受”了,他们做出的决定、颁布的决策才可能更加接地气,更加站在公众的角度;如果没有这种切肤之痛的“感同身受”,官员所享受的一切都是“超国民待遇”,那么他们在制定各种决策时,就必然是“不接地气”的,也无法从公众的角度去制定决策。这般显而易见的逻辑,尽管人尽皆知,但在现实的决策中,却并没有被贯彻执行。

我们希望像苏州交通局局长坐公交车一样的官员越来越多,尽管这可能被人诠释为作秀,但越是有这样的质疑,官员就越应该去“体验”。因为这最起码说明,在“考察民意体察民情”上,官员很大程度上是“缺位”的,所以才有了公众一股脑儿的质疑。越多的官员去“体验民间疾苦”了,那么越多“接地气”的政策就会出来。毕竟,官员与公众“感同身受”了,才可能出台“接地气”的决策,继而解决实际的民生问题。只有“体验”的官员多了,“局长坐公交车”的事情,才不会成为新闻。

于更广阔的视野来审视,当局长坐公交都能成为新闻,也折射出部分官员其实是远离社会、远离群众的。毕竟,在很多国家,市长骑自行车上下班,从来都不是新闻。如此分析,那“局长坐公交”便不应只是一种“体验”,而应成为常态,唯有如此,官员与公众的很多感知,才可能“接近”,那做的事、颁布的决策,才可能“接地气”,而这,才是公众之福。

局长坐公交何时成常态

我们希望像苏州交通局局长坐公交车一样的官员越来越多,尽管这可能被人诠释为作秀,但越是有这样的质疑,官员就越应该去“体验”。因为这最起码说明,在“考察民意体察民情”上,官员很大程度上是“缺位”的,所以才有了公众一股脑儿的质疑。越多的官员去“体验民间疾苦”了,那么越多“接地气”的政策就会出来。毕竟,官员与公众“感同身受”了,才可能出台“接地气”的决策,继而解决实际的民生问题。只有“体验”的官员多了,“局长坐公交车”的事情,才不会成为新闻。

于更广阔的视野来审视,当局长坐公交都能成为新闻,也折射出不少官员其实是远离社会、远离实际的。毕竟,在国外,市长骑自行车的事情,从来都不是新闻。如此分析,那“局长坐公交”、便不应只是一种“体验”,而应成为常态,唯有如此,官员与公众的很多感知,才可能“接近”,那做的事、颁布的决策,才可能“接地气”,而这,才是公众之福。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