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和凯恩斯主义(2)

范仲淹和凯恩斯主义(2)

不过,也不要高兴得过早。我的看法是,虽然范文正公很好地解决了两浙之饥荒,享誉当时,流芳于今,可终究是经验之谈,经济学在中国从来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更没有成为科学。这不是范仲淹之过,而是中国学术之伤。中国学术从来都是大杂烩——没有学科分类,也没有概念之提炼与抽象,更没有严谨的逻辑与方法。

同样或类似的事情,西方人遇上了,会发生什么呢?1929~1933年漫卷西方世界的经济危机,凯恩斯赶上了。1933年,凯恩斯出版了经济学巨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此书既奠定了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又确立了凯恩斯的大师地位。凯恩斯的基本论点是:市场是不完美的,有缺陷的。一个重要缺陷是,在追逐利益的引擎驱动下,工厂大量生产,使得供给远大于需求,产品过剩,竞争加剧,价格下跌,而劳工就业不足。劳工收入下降,购买力降低,从而进一步拉低价格,经济萧条因而由浅入深陷入绝境。

应对之策是:刺激需求。如果是封闭经济体,则有两种需求,即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如果是开放经济,还有一个出口需求。比起后来的明清两代,北宋要开放得多,但因时代所限,肯定是一个封闭的经济体系。范仲淹能用的招数,也就只有投资与消费两种选择。范文正公的投资,主要是两项:一是寺庙;二是官衙和粮仓。消费也有两手:一是赛龙舟;二是大吃大喝。

范仲淹与凯恩斯,一中一外,一古一今,在大致相同的经济萧条面前——只能是大致,不可能是相同——采用了基本相同的应对之策,也取得了大体类似的结果。

帝制、北宋、范仲淹;资本主义、英国、凯恩斯,时空相隔,世事悬殊,却上演着惊人相似的一幕。这其中,究竟是历史的偶然,还是隐含着某种必然?究竟,中国是世界上最具特色的风景,还是人类世界风景的一部分?值得深思。

责任编辑:闫文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