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伊朗是世界公认的文明古国。德黑兰时间8月3日,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正式批准哈桑·鲁哈尼为伊朗第11届总统。在鲁哈尼总统就任之际,本网收到政治学者房宁、吴冰冰的来稿,就伊朗伊斯兰革命的来龙去脉、伊朗政体的特点及其社会文化原因,作了言简意赅、清晰明白的梳理与探讨,就政体价值的一般理论问题提出了富有启发性的见解。相信该文对于中国读者客观科学地认知伊朗的历史与现实具有参考价值。文章原题为《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教义与民意之间的政治桥梁——比较政治学视角下伊朗政治制度》。
尽管自上世纪60、70年代以来,伊朗就时常引起世界的关注,“白色革命”、“伊斯兰革命”、“两伊战争”以及伊朗与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的对抗和由此导致的西方对伊朗的制裁与封锁,每每把伊朗推上世界政治的风口浪尖,但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伊朗仍然是一个多少有些神秘的国度。
2008年以来,为了给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可资参考借鉴的国际经验,我们从亚洲开始展开了国外政治发展比较研究,选择不同类型的国家,系统考察研究它们的工业化、现代化及其政治发展进程,总结经验、寻找规律。5年来我们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亚洲,特别是东亚。随着研究工作的进展,包括伊朗在内的西亚地区也进入了我们视野,排上了研究的日程。几年来,课题组成员多次赴伊朗考察调研,2011年在伊朗方面的热情邀请和安排下,课题组组织了一次对伊朗政治体制的专题调研。几年来,我们的研究在原有基础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对伊朗以及伊朗独特的伊斯兰共和国政体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入了。
一、从白色革命到伊斯兰革命
人类历史是持续的社会进程,社会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是联系在一起的,有人说:阳光下面无新事。社会发展、国家成长要受过去历史的制约与影响。在这个意义上,人们的主观选择与建构十分有限。但漫漫历史长河中,也有一些特殊情形。16世纪后期,诞生于独立战争的美国,在很大程度上割断了宗主国与旧大陆的羁绊,在一片新大陆上建立起了一个新的国家。在构建新国家过程中,一个新生民族获得了很大的自由,少的是历史传统与既定结构的束缚,多的是按照理想与理性建构制度的可能。从民族解放和人民革命的战火烽烟中走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也曾有过与美国建国时相似的建构制度的自由空间。当然,自由地建构新制度要以打烂旧制度、老传统为代价,这种代价昂贵而痛苦。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的建立有着与美国、中国建国相似的历史背景,她也诞生于一场革命——伊朗伊斯兰革命。
伊朗伊斯兰革命是以伊斯兰信仰与准则为意识形态,以什叶派穆斯林的宗教组织为社会基础,以富有牺牲精神和组织能力的伊斯兰教士为先锋骨干的广泛的社会革命。这场发生于1979年的革命,推翻了巴列维王朝的统治,终止了巴列维王朝后期效仿西方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建立起了一个全新的现代伊斯兰政体,改变了伊朗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伊朗伊斯兰革命是对巴列维王朝为实现伊朗工业化、现代化而发动的“白色革命”的否定和反动。从白色革命到伊斯兰革命反映了伊朗社会发展两条道路之间的斗争和选择。
实现工业化、现代化是19世纪以来非西方世界面临的一个根本性问题,是19世纪以来非西方世界一切重大历史进程的基本动因,它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拨弄着19世纪以来非西方世界的历史时钟。伊朗也是如此。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英美等西方势力的扶助下巴列维王朝重归伊朗王座。20世纪60年代初,年轻的沙阿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发动了一场雄心勃勃的工业化、现代化运动——以王室颜色命名的“白色革命”。白色革命是一项目标宏大、内容庞杂、行动草率的社会改革运动,它像是一场飞来的革命,充斥着对西方社会的向往和对本国历史、国情的忽视甚至蔑视,以强制性的、一揽子的手段推行一切被认为是“好东西”的改革。
1962年国王拟定了19项重大改革措施,准备在15年内实施。1963年1月26日举行过公民投票后白色革命拉开了序幕。白色革命的主要措施有:
——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政府从封建地主手中收购土地并以低于市场价30%的折扣售给佃农,用于购买土地的贷款可以以较低利率在25年内付清。这项改革一度使150万个佃农家庭拥有了自己的土地,涉及人口占伊朗人口的40%。
——森林与牧场的国有化:颁布众多法令,保护国有森林与牧场资源。在干旱的伊朗推行植树计划,创建了环抱城市和主要高速路的7万英亩的“绿带”。今天你在首都德黑兰的街道上可以走在当年播下的树荫里。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