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变迁的过程与趋势(4)

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变迁的过程与趋势(4)

三、过程与行为主体

当代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方面的大多数研究都采用了“以行动者为中心”的分析框架,这一分析框架关注的是推动变革的行为主体的角色。在这些研究中,研究者的中心任务是描述行为主体的最佳变革方向及其行动战略。不同的行为主体在变迁的目标、战略、资源管理和角色上有所不同。

这类分析的最大难题是如何鉴别出主要的行为主体。为此,人们在经验研究中一般会将研究范围限定为那些在正式的组织结构中占据中心地位的行为主体。在“中间派偏好”下,研究的目的不是寻找主要的行为主体(在不同情况下,主要的行为主体会有所不同),而是将一群特殊的占据重要地位的行为主体看作主要的行为主体。因此,在研究中央与地方行为主体的相对重要性和影响时,如果采用“以行为主体为中心”的分析框架,那么中央领导的重要性势必要比地方干部更为突出。

如果采用“以过程为中心”的分析框架,则无需使主要的行为主体具体化,因为这种分析方法强调的是松散的社会建构主义者维度。这种研究方法是通过二选一的方案和其他行为主体的思想来考察行为主体的角色,有关“谁是主要的行为主体”则不是那么重要了。这一分析方法关注偶然的、惯性的、意外的后果,变迁过程的共同演化和失灵,以及“以行动主体为中心”的目标、利益和战略。[9]为了在某一项政策制定过程中鉴别出中央政府的角色,我们不但要观察中央政府的决策和活动,而且要观察中央政府之外的地方政府和社会行为主体的决策和活动。克里斯滕森(Thomas J.Christensen)在一项题为“向西方学习”的研究中讨论了中国行政改革中特殊的行为主体或过程所扮演的角色。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改革主题、措施和结果的比较研究仍然存在争议。这种比较可能会显示出在多大程度上需要学习,这就需要开发出一种多因素模型来研究多元学习的多元化角色,以便更好地解释学习活动的意义和含义:学习是主动寻求的、选择性的,还是消极的、泛泛的、普遍的;“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如何定位;哪种学习会影响到政策的制定过程,等等。

本节将采取“以过程为中心”的方法来解释上一节勾勒的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发展过程。通过全面回顾相关文献,我们认为,在建国以来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变化中,国家建设与民族融合、发展效率、职位晋升、外部影响等四个交互进行的过程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图1)。

本文关键词: 李芝兰 中央与地方关系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