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反思“美国梦”中认识中国

在反思“美国梦”中认识中国

编者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众文化不断产生关于美国的文化想象。从上世纪80年代电视专题片《河殇》对蔚蓝色文明的深切渴望,到90年代初期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讲述中国人在美国的艰辛创业,再到2013年的电影《中国合伙人》表现中国商人在华尔街上市从而实现美国梦——可以说,美国成为这30多年来不少中国人构造自身文化心理和价值观念的重要坐标。本期关注栏目,重点探讨30多年来当代中国大众文化中关于美国想象的重要变化,反思美国梦和美国价值观,为读者理解真实的美国和美国梦,提供一些新的视角。

一、中国人对美国梦的认识在不断变化

张慧瑜(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美国不仅是一个国家,而且代表着一套价值观和生活理念。我们经常所说的“西方世界”,其实基本上指的就是美国。可以说,美国就像一个售楼处的样板间,是某种理想的范例所在。

今年上半年有几部中小成本的国产电影成为票房主力,它们是《北京遇上西雅图》、《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和《中国合伙人》。这几部电影都和中国人对美国的想象有关,都和美国梦有关。《北京遇上西雅图》直接向1993年的一部美国电影《西雅图夜未眠》致敬,一部美国电影能够如此内在地成为中国人的文化记忆本身就是很有意思的事情。《致青春》里虽然没有美国影像,但女主角爱上的两个男人都选择去了美国,因为美国意味着男人的成功,意味着美国梦的实现。《中国合伙人》的主题就是它的英文片名“American dreams in China”——美国梦在中国。这部电影让很多人想到1993年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

1949年以来,美国是中国当代文化的很重要的参照,上世纪50—70年代,美国是美帝、纸老虎、资产阶级、帝国主义的大本营。1972年中美发表联合公报、1979年中美建交,美国又成为蔚蓝色文明、西方文明的代表。这30多年来,我们对美国的情感可以说是爱恨交织。就像《北京人在纽约》的主题曲:“千万里我追寻着你,可是你却并不在意,你不象是在我梦里,在梦里你是我的唯一”。可谓“爱之深,也恨之切”,1996年出现了一本书——《中国可以说不》,中国可以向谁说不呢?主要是向美国说不。《中国合伙人》也有这样的情节——他们把到美国华尔街上市转喻为中国人争夺面子和尊严,这也是民族资产者经常讲述的爱国情。

李云雷(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从《北京人到纽约》,到现在的《中国合伙人》,正好20年,我们可以看到这期间的种种变化。现在的文学作品里对美国的想象,跟大众文化表现得不太一样,现在海外中国作家写中国跟美国的关系,会有一些变化。首先,现在写中国人去美国,不再强调一定要融入美国社会,会强调中国文化的一面,强调中国人在美国创业,改变美国的规则。其次,在写到中西文化对比的时候,会更加重视中国文化,比如说讲中国人的亲情,讲中国人与人之间温暖的关系——这在80年代会作为一个负面因素来看待,比如“酱缸文化”、“黄色文明”,等等,但现在是用一种正面的眼光去看。如果说80年代看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是“文明与愚昧”的冲突,把美国看作文明,把中国文化看作愚昧,但是现在,至少是“文明之间的冲突”,是我们跟西方不一样的另一套价值观、人生观。

石一枫(《当代》杂志社):从中国人写美国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一些问题。《北京人在纽约》在90年代初期特别被中国人喜欢,当时《北京晚报》还专门连载,一下子引起了特别大的轰动,很快就被拍成了电视剧。那个时期的文学也好,影视也好,所表现的美国,往往立足于一个基准点,就是“告诉你一个真美国”。80年代的时候,我们知道世界上有一个美国,但是我们不知道美国是什么样,《北京人在纽约》就很明确地告诉你美国是什么样。

90年代末,2000年前后的时候,告诉你一个真美国、一个真日本、一个真加拿大——这种意义上的作品,一阵风似地过去了。那时候反映两种文明、两种价值观之间冲突的作品很多。比如,电影《刮痧》、《推手》,文学作品《无出路咖啡馆》、《吴川是个黄女孩》等。

最近这些年,中国人看美国的视角就更微妙了。现在很多中国人觉得美国不是一个巨大的工业国家,而是一个大农村,田园式的美国自然环境好,但跑到美国的商店一看,比三里屯差远了。

短短的30多年,我们对美国的看法和认识一直在变。1979年上海来了一个NBA球队访问,上海人围着满街跑,看这些外国人为什么长得都那么高,都两米,到80年代疯狂地向往美国、“我要知道一个真美国”,再到发现中国和美国是两种不同的文明,然后再到今天这种更暧昧、更复杂的观念。这个过程其实是中国人在认识自己,尤其是近30年来,我们对美国认识的变化,往往源于我们自己的变化。

二、理解美国梦的关键是把握美国的两面性

祝东力(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美国的两面性,从美国梦可以看得很清楚。美国梦的基本含义,就是在旧的欧洲体制之外——包括旧欧洲的等级制度和宗教禁锢之外,在一个新的广袤大陆上,个人凭借自己的勤奋、才能和机遇就能够获取财富和成功。与旧欧洲的体制相比,这个美国梦当然包含积极的进步的一面。但另一方面,美国梦的背后又必须有它的物质前提,这就是北美丰富的几乎取之不尽的自然资源。中国人多地少,人均耕地1.35亩,这还是前两年的数字,现在更少。相反,美国刚建国不久,就出台了一个《西北法案》,规定土地价格是一英亩一美元,一英亩相当于中国6亩出头,但即使这个几乎等于白给的价格,由于要求一次必须买640英亩,当时的美国人都觉得贵,所以就自由占领。到1862年内战期间,林肯又颁布了《宅地法》,规定只要交10美元手续费,每个成年男子就可以无偿获得160英亩耕地,相当于咱们的大约1000亩,连续耕种5年就可以成为私产。这样丰富的土地资源,当然是由于基本灭绝了原住民的结果。到后来美国成为霸权国家,更是面向全球汲取财富。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