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产业升级转变发展方式(3)

以产业升级转变发展方式(3)

以自主创新推动工业现代化为中心

20多年来,我们依托低成本优势走“出口导向”和平面式扩张的道路,达到了人均6000美元的水平。现在,我国低档工业品在世界市场已近饱和,加之国内工资上涨和人民币升值,原有发展模式已经无法持续,产业升级任务紧迫。

后进国家的经济发展,本质是推动结构的升级,也就是改变自己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向高附加值领域攀登。成功实现追赶的后发展国家如日本、韩国,都是走自主的科技进步-工业升级道路,实在也没有其他捷径可走。如果满足于依赖发达国家的技术(及其他要素)“恩赐”,就无法摆脱“国际打工仔”地位,就会真的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从工业的“质”、而非“量”的角度进行国际比较,很明显,我们的工业化仍然任重道远。转变发展方式,首先是要转变战略思维,要以推进自主的科技-工业现代化为中心,从“量”的扩张转为“质”的提高,从GDP为中心转向国际竞争力为中心。具体说,就是要依托国内大市场,推进高端技术-产品的“进口替代”,以此推进内需层次的提高(对技术研发投资而非泡沫化投资)和产业技术结构的提高,以及两者的相互促进。工业现代化也将带动农业现代化、三产的升级和城镇化。

实现自主的产业升级,也可以为新一代理工科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工业利润与白领工资,改善国民收入一次分配格局;也将有条件运用和推广自己研发、国人买得起的新技术新装备,节能降耗、环境保护才能操作和推广。

“虚拟经济”和城镇化之殇

不少人由于对我们的工业技术结构缺乏具体了解,更偏好“加快城镇化”思路。其理由,一是为巨大的钢材建材等产能提供出路,二是可提供巨大投资空间,三是可以促进三产发展、安定进城农民,减缓贫富差距。

当前原材料等行业的产能处于绝对“长线”(不是政府计划造成的),从短期看,必须维护这部分产能不至过快衰减,其中部分产能的“截短”也要逐步进行。目前,这部分产能的出路无非是基础建设和房地产。基础建设还有不小空间,但前提是筹集公共资金的能力。

关于城镇化:近代城市的发展,一般是由工业及相应的商贸运输业的发展,带动人口聚集效应,再带动派生的三产发展。如果没有工业作支柱,仅靠低端的商业餐饮之类三产,就业空间有限,附加值也高不起来。其次,城镇扩张可拉动基础设施建设,但基础设施多带有公益性质,投资巨大且难以收回,必须靠城市财政支持。工业化和城镇化可以相互促进,但归根结底是实业拉动城镇建设,而非城镇建设拉动实业。考虑到我国人均收入水平,如果强行用缺乏根基的城镇建设拉动内需,必然难以持续。

各地热衷于“土地财政”,根本原因是“政绩”压力大,又找不到实业发展的出路。而各类投机资本(在现实制度环境下)以房地产为金融筹码、哄抬房价,房地产的暴利再吸引资金投入,形成“楼市-钱市”自我加强的循环。

实体经济萧条和虚拟经济“高烧”并存,土地房产开发环节中的财政利益和灰色利益,引导地方不顾本地实际、放弃实业目标,形成持续的“土地财政热”。另一方面,金融泡沫导致资金短缺(国企贷款显然不是主因)并抬高利率,恶化了工业融资环境。我国工业平均利润率仅5%,银行间拆借利率一度超过10%,这就导致一些有工业抱负的国企和民营科技型企业,纷纷转向金融房地产等不必辛苦创新即可获得超额利润的投机性行当。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