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奎松:毛泽东与蒋介石的比较研究(2)

杨奎松:毛泽东与蒋介石的比较研究(2)

核心提示:文章整理自杨奎松先生在北大博士生联谊会上的讲座——“毛泽东与蒋介石的比较研究”在另一方面,毛泽东与蒋介石的不同之处,也会极大地影响到两个人的成长和成功。蒋介石到台湾实行的其实还是威权统治,只是这种威权统治只是着重于政治和军事,并不去干预经济。

为何他们没能成为“同路人”?

由于二人的出身、学历相对都比较低,这导致他们明显地存在着某种自卑心理和不安全感。即使后来两人都成了党的领袖,我们看他们的日记或谈话,也还是能感受到他们内心深处的这种自卑感和不安全感。当他们达到一定的地位时,自然会形成很强的自尊心。

既然毛、蒋二人都受到过激进主义思想的影响,都赞同过相同的民族革命和社会革命的主张,他们为什么又没有能够走到一起去呢?关于这一点,我们大概要注意到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不同了。1914年以后,蒋介石开始跟随孙中山,加入了当时的中华革命党,后来这个党又改名为中国国民党。这是个有相当长的革命经历的政治团体。而它明显地不同于中国共产党,不仅因为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不同于共产党的共产主义,而且因为这两个党有着完全不同的社会基础。

孙中山的党的主要支持力量显然是社会的中间阶层。它在许多年里,其实始终是依靠海外那些爱国的华侨的赞助和参预生存发展下来的。从1894年成立兴中会开始,一直到1919年改组成中国国民党,它的势力虽然在国内逐渐扩大,吸收的却大都是一些中等水平以上的知识分子,他们的家庭出身及其自身的地位,也都属于有“恒产”,即有稳定的经济收入的那一阶层。因此,他们的许多理念都与孙中山的理念相似,追求西方式的民主政治和经济制度,但希望用些社会主义的措施来抑制资本主义的弊病滋生。中国共产党就不同了。它从一开始成立,就将自己的基础公开地放在中国最底层的贫苦民众当中,公开地反对有钱人,主张用暴力的手段,通过剥夺富裕者和彻底消灭私有制的办法,来达到实现人类理想社会的目的。

由于两党依靠的阶层不同,他们的利益和政策目标也就不同。孙中山为了实现自己的建国的目标,到处找外援,最后不得不与苏联和中共合作。而他也因此遇到党内很多老党员的反对,原因就在于此。

由于两个党的指导思想不同,社会基础不同,政策目标和利益所在不同,毛泽东和蒋介石分别加入到这两个党当中去,其成长时所受到的影响自然也就不可能是相同的。蒋介石再激进,再受五四新思想和苏俄革命精神的熏陶,他所依赖的那个党所给予他的影响毕竟要更大更直接。因此,蒋介石的思想再激进,最终也还是会服从于国民党的政策需要。何况,对于蒋介石这样一些深具抱负的人,组织本身就是他在政治上安身立命和实现其鸿图大志的看家本钱,他无论如何也不会因为某种并不成熟的理想,而放弃对组织的依赖。蒋介石最后会一步步走上反共的道路,并不是他没有或不曾有过激进的思想,很大程度上恐怕还是其抱负心和利益使然。

同样的情况,毛泽东一开始加入的就是另外一种政党组织。他因此接受的是共产主义的观念。这套观念从俄国传进来,争取和依靠的对象是工农大众。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明确表示过自己不同于国民党,并且优越于国民党的这种态度。以后的国共合作,两党之间之所以会发生那样多的矛盾与冲突,根本上也正是由于这样一种心态在起作用。我们从1923年至1924年国共两党合作的历史过程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当时毛泽东对国民党工作的重视和深得国民党领导人赏识的种种情况。这甚至使他在共产党内受到了相当多的批评。但是,毛泽东同样是抱负心很大,并有志于依靠党的组织成就一番事业的人,他当然不会因为国民党人的重视和给他较高的职位,就转到国民党一边去。从毛泽东和蒋介石这两人的成长过程来看,由于他们加入的组织和依靠的人群不同,接受的思想影响不同,也就使他们最终所选择的道路大不相同了。关于这一点,我们这里只能是做一个简单的描述。

他们有着相同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他们二人成长中那些颇为相近的方面。由于二人的出身、学历相对都比较低,这导致他们明显地存在着某种自卑心理和不安全感。即使后来两人都成了党的领袖,我们看他们的日记或谈话,也还是能感受到他们内心深处的这种自卑感和不安全感。在通常情况下,强烈的自卑感往往会与很强的自尊心联系在一起。当他们达到一定的地位时,自然会形成很强的自尊心。这种自尊与自卑形成的强烈的反差,使得他们不可避免地具有多疑和敏感的共同的气质。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