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毛泽东决定中国命运的“三颗战略棋子”(2)

1947年毛泽东决定中国命运的“三颗战略棋子”(2)

党中央集思广益 讨论中原决战构想

1948年1月27日,毛泽东以中央军委名义亲自起草电报回复粟裕,他在电文中写道:“关于由你统率叶(飞)、王(必成)、陶(勇)三纵渡江南进,执行宽大机动任务问题,我们与陈毅同志研究,有三个方案:(甲)就现态势再休整半月,你率叶王陶三纵乘敌不备,从宜昌上下游渡江……(乙)二、三、四三个月照原计划进入伏牛秦岭以南、长江以北、平汉以西地区。除作战外,你率叶王陶纵在该地区争取休整一个月,然后渡江……(丙)二、三、四三个月至伏牛、长江之间作战,五月全军北返,你率叶王陶就地休整两三个月,秋季渡江。”毛泽东还在分析三个方案的各自利弊后指示:“你率三纵渡江以后,势将迫使敌人改变部署,可能吸引二十至三十个旅回防江南。你们以七八万之兵力去江南,先在湖南、江西两省周旋半年至一年之久,沿途兜圈子,应使休息时间多于行军作战时间,以跃进方式分几个阶段达到闽浙赣,使敌人完全处于被动应付地位,防不胜防,疲于奔命。”并正式电告粟裕:中央渡江南进决议不变,请他“熟筹见复”。

不料,仅仅过了4天,即1月31日,粟裕的又一封电报发到了中央。毛泽东看完电报后,一边踱步,一边抽烟。不一会儿,让警卫员把即将动身返回山东的陈毅找来谈粟裕的来电。随后,中央书记处与有关负责人再次讨论了粟裕的来电。这次会议仍然没有采纳粟裕的建议,而且中央还立即回电告知粟裕,中央派遣南进渡江兵团作战的决心不变,并且说渡江时间有可能提前。

不久,陈毅从陕北返回华野,立即与粟裕进行了一次长谈。当陈毅听完粟裕对先依托解放区并集中兵力与国民党在中原地区进行战略决战,然后再渡江南下的阐述后,认为粟裕坚持的先进行“中原决战”的战略判断是正确的。原本想要说服粟裕的陈毅,反倒被粟裕说服了。

1948年4月16日,粟裕在征得陈毅同意后又致电邓小平、刘伯承,征求他们对先集中兵力与国民党在中原地区进行战略决战,然后再渡江南下的意见。同时,粟裕还同华野部分高级指挥员交换了意见,大家对粟裕的先集中兵力与国民党在中原地区进行战略决战,然后再渡江南下的设想给予了认同。

4月18日,粟裕再次以个人名义致电中央军委和华东局。他在这份长达2800余字、分为8个部分的电报中,首先充分肯定了自1947年七八两月我军先后转入外线以来取得的极大胜利,接着,又详细地分析了华野三个纵队执行渡江南下方案可能面临的种种问题和当前中原战局发生的有利变化。他在电文中写道:河流交错、稻田密布的苏浙皖赣地区,对于装备较重的第一、四、六纵队的机动作战很不利;大兵团远离后方作战不仅在群众和地方工作上得不到较好的配合,而且在补给和伤病员救援上也有许多困难。即使率领三个纵队渡江南进后,可以调动一部分国民党军队回防江南,但估计调动不了敌人在中原战场的主力第五军、第十八军和桂系主力第七军、整编第四十八师。中原战局仍然会在比较长的时间内,继续呈现僵持局面而难以实现预定的战略意图。而解放军3个纵队进入江南后,在没有根据地作依托的条件下作战,减员必大而又无法得到补充。如果将3个纵队留在中原地区作战,以同样的代价可以歼敌三至五个整编师,这对打开中原战局更为有利。为此,粟裕建议:华野三个纵队暂不渡江南下,以刘邓、陈谢及华野主力,依托后方(陇海路北)作战,以求得在雨季与夏收前在中原地区打几个大歼灭仗。然后再组成“三线武装(野战军主力、游击兵团及远征游击队)依战局之进展向前推移,如能密切配合,则可能使战局得到较快与较大之发展。”粟裕还在电文的最后写到:“以上是个人不成熟的意见,加以对政局方面情况了解太少,斗胆直陈,是否正确尚待指示。我们对南渡准备仍在积极进行,决不松懈。”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