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经济理论和实践中的指导地位(5)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经济理论和实践中的指导地位(5)

核心提示:由于广大发展中国家处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外围,与处于中心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军事等各个方面都处于依附地位,长期受发达资本主义或帝国主义国家的剥削、支配和控制,处于殖民和半殖民的状态,丧失了自主发展的能力,从而导致经济长期停滞。这就是所谓“中等收入陷阱”的真相。由此得出的结论绝不是照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道路和模式,恰恰相反,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是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发展的道路,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身力量的基础上,坚持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

二是关于“中等收入陷阱”问题。这是由世界银行在 2006 年《东亚经济发展报告》中首次提出的,指的是新兴经济体的人均GDP在突破1000美元的“贫困陷阱”之后进入中等收入行列,但在向高等收入行列迈进的过程中,快速发展期间积累的矛盾将会集中爆发,经济发展既不能继续又无法摆脱原有增长模式,经济处于长期徘徊、停滞而无法进入高等收入国家行列的局面。不少学者认为,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贫富差距拉大、产业结构落后、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较大等诸多挑战,上述问题表明中国目前正处于由中等收入向高等收入过渡的发展阶段,很有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并把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作为了推进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和基本依据,把照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道路和模式当作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由之路。然而,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观点看,上述的认识存在着一定的误区。这是因为,这一理论把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制度、不同资源禀赋和历史文化传统下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发展的规律混为一谈,把不同层次和领域的问题如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政策、政治制度等等混为一谈,把本质和现象混为一谈,既缺乏理论依据又缺乏事实根据,无助于人们对问题的清晰把握。正如恩格斯所说的那样:“人们在生产和交换时所处的条件,各个国家各不相同,而在每一个国家里,各个世代又各不相同。因此,政治经济学不可能对一切国家和一切历史时代都是一样的……谁要想把火地岛的政治经济学和现代英国的政治经济学置于同一规律之下,那么,除了最陈腐的老生常谈以外,他显然不能揭示出任何东西”。(《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89页)

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观点看,所谓“中等收入陷阱”只是对一个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表面现象的描述,而不是所有的国家都要经历的普遍规律。如果究其实质,则可以看作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不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特殊矛盾的一种表现形式。马克思在论述作为资本主义发展较为落后国家的德国所面临的特殊矛盾时曾经指出:“在其他一切方面,我们(指德国——引者注)也同西欧大陆所有其他国家一样,不仅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而且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不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0页)马克思的这一论述不仅准确揭示了19世纪初期德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困境,也准确揭示了当代发展中国家所遭遇的“中等收入陷阱”问题的实质。“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不发展”,指的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在由前资本主义社会向资本主义制度转变的过程中,存在着大量旧制度残余,如自然经济、君主专制、政教合一、种族主义、部落制度等,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由此产生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则指发展中国家伴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剥削、两极分化、经济危机等资本主义的弊病日益暴露。特别由于广大发展中国家处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外围,与处于中心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军事等各个方面都处于依附地位,长期受发达资本主义或帝国主义国家的剥削、支配和控制,处于殖民和半殖民的状态,丧失了自主发展的能力,从而导致经济长期停滞。这就是所谓“中等收入陷阱”的真相。由此得出的结论绝不是照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道路和模式,恰恰相反,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是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发展的道路,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身力量的基础上,坚持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政治经济学评论》主编)

责任编辑:闫文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