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网络民主对公民政治参与的影响
政治参与是现代民主政治的核心,是公民主体地位的体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网络传播的开放性为大众广泛参与政治事务搭建了技术平台,其发展潜力越来越受到西方政府和政党重视,他们寄望利用网络传播的大众化,获得选民的支持,拯救不断下降的大众参与率。
1.网络民主是新型参与式民主形式
网络民主是信息时代公民以互联网空间为主要参与平台,来表达政治诉求、进行政治参与和政治事务管理等,这是网络社会的参与式民主形式。而“克服时间、空间和其他物理条件的限制,使用信息和通讯技术或网络交往,而去努力实践民主,对传统的政治实践来说……不是替代,而是丰富。”西方学者对美国1996年到2000年政治选举中的网络应用进行了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借助于网络技术,大众能够清楚地了解候选人以及选举过程,由此激发了公民参与积极性,提高了公民投票率。可见,网络参与的便利可以激发公民的参与热情,部分解决了代议制下大众参与不足和参与冷漠的现象,使得大众在民主政治中变得积极主动。而按照传统的参与观来看,公民的政治参与主要集中在国家政治和地区政治层面的制度化的参与,如投票、选举活动等。而大众的政治主张没有畅通的渠道得到政治家回应与采纳,必将导致公民对传统政治参与的兴趣降低,例如投票率的下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公民对更为一般的政治的参与动机的降低。只是这种政治参与的方式、渠道、文化和组织在改变,越来越多的选民逐渐参与到一些自治组织、志愿者组织当中来。大量社会组织如社会与文化机构、半公共性的机构、非政府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各样的当地的压力和利益集团的兴起,从民主的角度来看,都是具有很强的积极价值的。同样,网络技术加速了西方社会出现的个人化和去中心化趋势,导致了网络虚拟社会的兴起,支持大众在社会和政治事务中的自我管理。通过网络传播,大众能便捷地进入到民主政治中心去,也可绕过传统民主政治中心,去创建他们自己的民主政治中心,这就拓展了政治参与的新空间。
2.数字鸿沟影响政治参与的平等性
数字鸿沟(Digitaldivide)也可称为“信息鸿沟”,即“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主要是指大众在对当代信息技术的拥有、掌握、控制和使用能力上存在的较大差别。美国学者皮帕·诺里斯(PippaNorris)认为,数字鸿沟主要包括三个层面:全球鸿沟是指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互联网接入上存在差距;社会鸿沟是指各个国家社会群体中存在信息富有和信息贫困的差距;民主鸿沟是指网络社会中网民在是否使用数字资源参与公共生活方面的差距。霍华德·贝瑟(HowardBesser)提醒人们还要注意其他方面的数字不平等,包括对信息的有效使用,做一个信息的有效使用者而不仅仅是被动的消费者的能力,以及获得相关的、恰当的、可以负担得起的内容的能力。互联网的接入和使用能影响人们对信息和知识的获得。一些学者指出,信息技术所带来的最大利益将会归于政治经济地位高者,他们能够利用更多的社会资源更快地、更有效地使用网络,而随着更好的网络传播和更多的社会支持,获利趋势又会被进一步强化。同样,由于信息和知识又能转化为社会和政治资本,人们在信息获取上的不平等也会对人们的社会和政治生活产生直接影响”。可见,数字鸿沟导致大众在信息获取和信息处理能力等方面的不平等,也将决定每个人在社会分层和分化中的地位。特别是在信息决定一切的后工业社会,社会分层将取决于社会成员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熟练程度。葛拉莫尔(Garramore)等人研究发现,传统的政治参与比电脑中介的政治沟通重要,因为电脑中介沟通导致了政治上积极的和消极的人们的鸿沟越来越大。这是因为:“网络有可能加强或者扩大政治参与的鸿沟”,有可能出现西方学者描述的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美国产生“政治疏远”(Depoliticized)的现象,由此民主政治也可能演变为“没有公民”的政治游戏。当代西方国家,虽然网络的使用呈现几何倍数的增长,但是网络政治参与的大众仍占很小的比例。究其原因,还是数字鸿沟所导致的,信息富有者可运用网络参与民主过程,并凭借强势地位垄断相应的信息,发出符合本阶层利益的声音,享受网络技术带来的政治参与的诸多益处。而处于弱势地位的信息贫困者,很难发出代表该群体利益的话语,越来越被排斥在相关的政治决策之外,逐渐被剥夺了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权利。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