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可学习外来文化
9月5日,国学教育方面的专家逄飞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读美国总统演讲稿增强了汉语表达的丰富性,也是学习西方文化的一种有益尝试。大家不必因为一篇文章而过度担心会影响学生的文化取向,反而,可以因此汲取更多外来文化的营养。当然,大前提还是要注重母语教育,才有可能与外来文化有充实饱满的对话。对自己的文化要有一种本位认知,立足于本土,敞开胸怀。母语本身也不是只局限于读诗经。
【热议】
汪昌莲:“晨读奥巴马”是拾人家皮毛
事实上,学校让学生早读奥巴马演讲稿,只是个仪式或形式罢了,不会坚持下去的,家长大可不必担心孩子会在文化取向上“崇洋媚外”。更何况,奥巴马的演讲内容,无关政治只关教育,也比较励志,对世界各国孩子的成长均有一定帮助。倒是学校热衷于大张旗鼓地搞形式,值得商榷。与其“晨读奥巴马”,不如学习和实践美国先进教育理念。
美国中学生的课程很简单,大学入学测试的难度和水平更是只及中国的初中水平。因此,美国的教育被称作为“自由教育”。美国人认为中学教育是一个自由人最基本的教育,它帮助一个中学生成长为一个具有理性思辨能力和批判精神的健全人。而中国的中学教育,由于历史和经济发展水平等诸多原因,还被定位成培养某方面专业人才的专才教育。双方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的目标是为了培养健全的个体,使其成为一个称职的文明社会公民;而后者之目标在于培养工具式的人才。
可以想象,美国的中学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知识宽度、平衡性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基本的历史、人文和哲学教育,能够保证中学生至少具备基本的现代公民素质。而对不同领域的广泛而深入的涉猎,能够让中学生保持对科学研究和人际交往的兴趣,从而为进入大学、融入社会、提高交际能力打下了基础。这些,都是我们中国的教育需要好好学习的。
不可否认,我国的教育既有教育观念上的问题,也有教学制度和管理上的弊端。长期以来跟着高考指挥棒转的应试教育,多年形成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有碍于中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加之长期形成的“学用脱节”、“考用脱节”的教育,也不利于综合能力的发掘,这一切是与世界先进教育理念存在差距的症结所在。因此,应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要打破“专才教育”的人才培养机制,代之以全面综合的考量,既要重视学生的专业成绩,更要关注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服务社会的精神。
龙敏飞:晨读奥巴马跟“文化入侵”无关
学生早读课集体诵读奥巴马的演讲稿,一些人坐不住了,纷纷站出来表态,言“崇洋媚外”者有之,称“文化入侵”者亦有之……用鲁迅的话来说,这些人未免“敏感而又敏感”了。正如这所学校的副校长所言,在求学这个层面全世界都有共性,这才是一种理性的态度。如果凡事都跟民族信心、文化信心、民族自豪感、价值观、世界观等扯上关系,实在有些牵强。
笔者也曾看过这篇中文翻译稿,发现非常值得一读,尤其是对学生而言。如其中“教育给你们提供了发现自己才能的机会”,“长相、出身、经济条件、家庭氛围,都不是疏忽学业和态度恶劣的借口”,“最最成功的人们往往也经历过最多的失败”等观点,其实是具备共性的,对美国学生适用,对中国学生同样适用。推荐给学生阅读,恰如其分。
其实,在早读课诵读奥巴马演讲稿一事上,给予过分解读实在没有必要。试问,如果我们过于固步自封,社会又如何进步呢?于任何文化而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早已达成的共识。而就文化、思想交流而言,从来都是没有国界的。换言之,早读课诵读奥巴马演讲稿并非洪水猛兽,亦不值得莫名惊诧,因为这不过是“取有用之演讲”学习之。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