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示与思考】
中学生齐读奥巴马演讲,让很多人觉得不爽的原因,无外乎有二:一是,心中的国别思维作用。中国中学生为何读美国总统谈学习的演讲?二是,文化的优越性作怪。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什么时候连谈学习都需要向美国人取经了?
其实,如果把奥巴马谈学习的演讲,看成是一篇作品,就会比较容易作出判断。对于一篇作品来说,它的文化价值何在?不在于这是谁写的,也不在于这是哪国人写的。它的文化价值在于,它能否提供一种现代文化——促进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文化。
奥巴马这篇谈学习的演讲,概括了学习对于人的意义。学习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给你们提供了发现自己才能的机会”。
人们想要获得谋生的手段,想要获得稳定的价值观念,想要充分地认识自己和世界,就必须学习。只有通过学习,人才能成长、成熟,才能获得与别人与世界对话的能力。可以说,学习是人们力量的来源。
同时,学习也是为了促进社会的公平——“教育改变命运、努力、坚持、不放弃”。人生而平等,但这种平等只是权利上的平等,人们的生活际遇和生活环境总会有所差异。这种差异需要通过学习去拉近、去消除。此时,学习就不仅仅是促进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学习还是实现阶层流动和社会进步的必要途径。
尽管,由于文化传统和文字表达上的差异,奥巴马演讲稿带有美国文化的特征和表达习惯。但是文字从来都是用来表达的,文字的背后是文化。既然,奥巴马谈学习的演讲,把这个问题说得很清楚、很精彩,而且文章在经过翻译之后,依然可以保持阅读节奏和文本价值,那么为何不能对这样的文字进行推荐呢?这又何尝不是我们说的在学习过程中,重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不要在乎是谁写的,我们要看重的是文章有没有可以吸取的营养。
世界总有相通的地方,尽管东西方观念不同。其实,孩子们读的不是奥巴马,读的是观念。读的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读出被我们自己利用的精彩。
家长们担心的未必是中西文化差异给孩子带来“误导”,这极可能是个漂亮的借口。从他们抱怨“早读课不读课本,不背诗文”可见一斑。在他们看来,早读课不应该读与课本无关的东西,早读奥巴马会荒废宝贵时光,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因而,此举不仅表现出思想的保守,说到底显露的是应试教育焦虑。
摒弃应试教育,发展素质教育,我们喊了很多年了,客观地讲,仍然未有根本性的改观。教育机制改革、完善的滞后固然是个主因,由此令学校、老师、家长等各方陷入两难境地。在分数第一、升学率至上的现实教育生态下,学校创新教学、推进素质教育的动力本身就相对欠缺,偶有创新动作却难被家长的理解,自然就能说得通了。
一堂早读课引发的舆情喧嚣,清楚地告诉我们推广实质意义上的素质教育,难度依然不小,不但要下决心打破制度藩蓠,而且要冲破传统观念的误区,有关各方真正达成共识,切实从一味重视分数的高低、成绩的优劣,转向追求孩子全面健康发展的轨道上来。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