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广阔:不妨把奥巴马看成“励志哥”
中国学生的早读课,读读中国的文学名篇、国学经典,这很有必要,也很好,但反过来说,那么多的早读课,拿出一堂两堂课读读美国总统奥巴马的演讲稿,或者是其他外国名人政要的演讲稿,又有什么不好呢?部分家长的反对声音如果是在三十年前,五十年前提出来,或可理解,但是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后的今天说出来,确实有些跟不上时代,给人不知今夕何夕之感。
为了自己的演讲更能打动人,奥巴马不惜“现身说法”,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告诉孩子们上学的意义。实际上成为美国第一个黑人总统的奥巴马,本身就是一个超级励志偶像,甚至在这个视频中,我们完全可以不把他看作美国总统,而只看作是一个“励志哥”,看看教育在他成功道路上的意义和影响。实际上,当一些家长对此提出异议的时候,绝大多数孩子却表示看了奥巴马的演讲,对自己很有启发,这个演讲让自己开始思考学习的意义,学习对自己的作用。一篇演讲稿能有这个效果,就已经足够了。
教育应当给“早读奥巴马”一席之地
家长的议论,专家的建议,让早读“奥巴马演讲”更加令人关注,也使其正当性和合理性受到了质疑。于方式的肯定之余,更多的是出于对内容的“担忧”,“不一定用西方的东西”的矫情,“可读国学经典”的深意,难免使实施者陷入一种左右为难的困局——不尝试会被斥以教育僵化,尝试了又会认为方式不当,教学的改变都如此艰难,教育改革的难度则不言而喻。
所谓的素质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在价值与人格培养上,全世界都有共通性。那些经典的励志故事,那么名人的成长经历,那些感人肺腑的演讲,都是不分国界和种族的精神财富,都可以作为共通的教材而让学生学习。美国总统奥马巴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一位黑人总统,其经历本就是不可多得的人生教材,也已成为具有世界性的“励志偶像”。自然,承载其梦想与经历,记录其感触与经验的演讲稿,同样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教材,何以要以“西方的东西”和“不是国学经典”而拒之于外呢?
不可否认,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但这并不成为固步自封的理由所在。恰恰相反,民族的自信,当是兼收并蓄,在与世界性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才能显出民族性的优势所在。当前,国内应试教育的弊病日益凸现,教育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让孩子更加“诗意地学习”,已经成为全民共识。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教育理念,逐步由应试向素质转变,使教育模式实现质的递进,在这种情况下,就应当也必须给“早读奥巴马”一席之地。
虽然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成共识,然而不能不看到,时下的教育问题已经超越教育范畴,而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其中最大的阻力在于缺乏一个宽容的环境,改与不改都很容易导致抵触与抵制。就拿减轻学生负担来说,从书包减重到作业减少,再到考试分数变成考核等次,每一次改革措施的推出,都未能完全获得外界的全力支持。甚至出现了校内减负校外补,老师减负家长补的反差。
全社会必须认识到,如果连“早读奥巴马”的空间和自由都没有,所谓的教育改革就只能成为奢谈。对于时下的国内教育改革来说,决心固然重要,但恒心与耐心更是决定成败得失的基础保障。“诗意教育”的实现,必须要靠理性和宽容作为前提。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