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北京户口”承载了多少梦想?(4)

【案例】“北京户口”承载了多少梦想?(4)

出国“假”留学成新模式

20万留学费用,以后办户口还要15万

在买卖北京户口过程中时,关键的环节是通过区人社局和市人社局的两级审核。任何一级的审核没能通过,材料都会被退回来,户口也就无法办理。

不过,由于这种运作模式可操作空间越来越小,中介们已经想到了别的办法。在“高老师”的QQ空间里,有一张图片,说明了该公司买卖北京户口的新模式:出国留学。

图片里大标题为“俄罗斯大学博士、企业管理、经济”,“项目优势”详细情况里标注有“保证毕业,保证认证,回国后轻松落户。”

“高老师”介绍说,这个留学读博的方式是最安全的,“圣彼得堡国立技术大学、圣彼得堡国立航空航天大学这几个学校都是在教育部认证过的,花20万元读个在职博士,一年只去20天,三年后毕业就可以享受留学待遇,可以解决北京户口。多简单。”

这种模式,甚至不要求学生会俄语,“不用学俄语,不用考试。每年去20天上课,考试的时候有专人代考,毕业答辩我们也都负责安排。”

不过,20万元只是留学费用。

“三年后办户口还需要15万元。”

北京毕业落户年龄限制:是“就业歧视”还是“不得已而为之”?

刘晓形容自己最近的心情“像坐了过山车一样”。“五一”假期前,她奋斗3年考取了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本以为会以胜利者的姿态昂首“进军首都”,却不料仅过了一周,她几乎对未来绝望:“我今年26岁,两年后28岁,注定不能落户北京了。”

近日,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布消息,今年北京市属各用人单位引进落户的应届非北京生源毕业生,毕业当年本科生不超过24岁、硕士生不超过27岁、博士生不超过35岁。

消息一出,便有人指出,该政策涉嫌歧视。但同时也有人认为,考虑到北京本身的资源承载力和人口容纳力,该政策也是“不得已而为之”,这项政策有利于“人才流动”。

年龄限制是“就业歧视”?

虽然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表示,这只是对当前北京市属用人单位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提出的指导性意见,超出年龄指导线的毕业生,仍可按照引进人才的渠道和标准申请办理引进落户工作。但对于刘晓来说,这项政策无异于告诉她自己不能在京落户了。“我算哪门子人才?”她说。

中国人民大学的硕士毕业生周翔对该政策更有“切肤之恨”。考研前,他在河南老家当了两年的中学老师,今年已经年满30岁,在该政策出台之前,他一直都没有放弃寻找留京工作的机会,因此还拒绝过两家外省市单位的邀请。

“4月政策才出台,这不是坑人吗?”周翔认为,这项政策就是就业的年龄歧视。持此观点的并不少见,政策透露后不久,便有不具名的专家称此政策涉嫌“年龄歧视”,而据北京一些高校的毕业生向记者介绍,这项政策在毕业生中普遍不受欢迎。

北京能承载多少梦想?

另外一种声音则认为,北京出台该政策是“不得已而为之”。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当年北京共登记常住人口1961.2万人。今年3月发布的《京津冀发展报告(2013)承载力测度与对策》指出,北京综合承载力已随人口膨胀而进入危机状态。

记者了解,北京市进京指标也较前几年大幅缩减。北京市人社局相关人员在接受采访时就表示,毕业生落户年龄限制一直存在,今年则根据学历进行了细化。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