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身世”(3)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身世”(3)

做浮雕拿掉“个人英雄”

殷双喜研究认为,纪念碑的完成体现了人民性、民族性和整体性的三个重要特点。

党和国家领导人与民主人士相当关心此项公共艺术工程,他们经常来工地视察,但从不随意发表意见。邓小平有一回带女儿来,一下车他就说,“我不是代表领导来审查的”;周恩来也经常来广场遛弯,他说:“我就是来看看,不提意见”。

细看须弥座束腰部镶嵌的浮雕,会发现根本没有一个能够指认出的具体人物,在《虎门销烟》、《金田起义》两幅作品的浮雕小稿设计中,原有林则徐和洪秀全的形象,后来这些“个人英雄”都被拿掉,突出了人民群众的形象。

浮雕定稿前,兴建委员会曾停工三天,组织十万人到广场上观摩提意见,然后集中意见加以修改。

包括“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名称也参考了群众的意见。纪念碑最初的名称是“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1953年10月21日,在面向社会征求意见而举行的纪念碑碑形设计资料展上,有6位人民解放军坦克兵说,纪念碑纪念的是中国革命史上各时期的人民英雄,必须把“首都”两个字去掉。

【幕后】 浮雕写实刻画战争

纪念碑浮雕采用了写实性艺术语言。革命艺术家张松鹤来自解放区,他做的“抗日游击战争”(左图)是8块浮雕当中人物最少的,由青松和高粱构成了风景画式的背景,张松鹤认为这才符合游击战的特点。细看浮雕右下方,一位老农正从树洞里掏出手榴弹来放在担箕中,充满生动的战争背景。

刘开渠做“胜利渡长江”时,特意就渡江战役所使用的武器询问了陈赓,又把原本看上去有三十来岁的战士形象刻画得更加年轻。

本文参考殷双喜《永恒的象征—人民英雄纪念碑》一书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