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明和谐共存的哲学基础(2)

多元文明和谐共存的哲学基础(2)

“和而不同”在今天如何可能

生化论的模式

阴阳是中国传统宇宙本源论的核心内涵,也是保证此一本源具有生生不息之创生力的基础,这就是中国传统哲学所特别强调的宇宙生化论。如前所述,中国传统的宇宙本源论有一个鲜明的特征,即“独阴不生,孤阳不成”。那么要想“生”,要想“成”,就必须阴阳交感和合。这一思想在《周易》中表现得十分鲜明。如《周易》撰作的体例之一即是阴遇阴,阳遇阳为敌;阴遇阳,阳遇阴为通。⑨所以《易传》解经特别重视阴阳交感的意义,如《泰》之《彖传》曰:

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⑩

这是说天地交合,万物各畅其生;君臣交合,上下志趣相同。相反,如果不交,如《否》卦那样,“则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可见,阴阳相交是生命形成及合理存在的基础。这正如后来的《春秋繁露》所说:“凡物必有合,合必有上,必有下,必有左,必有右,必有前,必有后,必有表,必有里。有美必有恶,有顺必有逆,有喜必有怒,有寒必有暑,有昼必有夜,此皆其合也,阴者阳之合,妻者夫之合,子者父之合,臣者君之合,物莫无合,而合各有阴阳,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春秋繁露·基义》)这里的“皆取诸阴阳之道”,表明举凡自然、社会、人生,凡是在宇宙中发生的一切,都离不开“阴阳之道”。

有“交”就有“感”。所谓“感”,是指“二气感应以相与”。“二气”即阴阳,“与”即亲近。在《周易》看来,阴阳二气,只有相交相感,才能成就宇宙万物的生命形态,此所谓“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否则,“天地二气,若不感应相与,则万物无由得应化而生”。“无由得应化而生”,便只有变革,所谓:“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二女”指重阴。当阴阳不能交感而只是重阴或重阳时,则必须通过变革重新回到阴阳交感的路子上来。用《黄帝内经·灵枢经》中的话说即是:“四时之变,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阴主寒,阳主热。故寒甚则热,热甚则寒。故寒生热,热生寒。此阴阳之变也。”

阴阳交感生化的思想,反映了一种大智慧。推之于人类多元文明,则表明,维持并丰富多元文明格局合理存在的前提,乃是多元文明彼此之间的交流会通,以及建立在交流会通基础上的彼此发展。多元文明之间只有和谐共存、共同发展才是一条通向人类文明不断发展进步的康庄大道。这是一条大法则,违反了它,例如搞单边主义等,就会给人类文明带来痛苦,像阴阳不调给人体带来病痛一样。关于这一点,英国哲学家罗素在1922年所写《中西文化比较》中指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过去已经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希腊学习埃及,罗马借鉴希腊,阿拉伯参照罗马帝国,中世纪的欧洲又模仿阿拉伯,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则仿效拜占庭帝国。”罗素的这一论述从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层面佐证了中国古人的智慧,也进一步表明了“和而不同”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合理出路。

人本论的取向

基于中国传统宇宙本源论和宇宙生化论而形成的“和而不同”说,还有一个更本质的特征,就是“人本”。这是因为,中国传统的宇宙论,其目的在于探讨人在宇宙中的位置,这也就是通常所谓的天人问题。天人问题,就是人和社会存在的合理性与合理存在的可能性问题。先哲讨论这一问题,均是围绕着人存的宇宙背景而展开,在《周易》谓之“三才”,在《老子》谓之“四大”。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地之道曰阴曰阳,立地之道曰柔曰刚,立人之道曰仁曰义,兼三才而两之。

这里虽然是讨论《周易》这部书的特征的,但“三才”之说明显地是把人放在与天地同样重要的位置的。这一点在老子那里也基本相同,只是在天地人之外又加了一个“道”而已: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老子》把人视为“四大”之一。《周易》和《老子》,无论是“三才”,抑或是“四大”,它们所彰显的无非是:其一,人与天地、万物等具有内在统一性;其二,人高于万物,而与宇宙的本源具有同样的重要性。关于后者,历代学者又有非常明确的论述:

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气,故最为天下贵也。

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

这是讨论人之所以可以与天地并存的原因,我们把这种思考称之为“人存”的本体论的思考,即基于人在宇宙中的位置而展开的本体论思考。它包括两个面向:一方面是在宇宙中存在的人;另一方面是有人存在的宇宙。就前者说,人与万物有统一性,故而必须共同遵循宇宙的法则;就后者说,宇宙因人的存在而有意义,故而当以人为中心。诚如汉儒董仲舒所言:“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天生之以孝悌,地养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礼乐。三者相为手足,合以成体,不可一无也。”这也就是说,就人是天地造化的结果言,人不能超越宇宙的法则;就人有知有义言,人又可以是天地之心。由于人不能超越宇宙的法则,所以以《周易》为核心的中国哲学特别强调“推天道以明人事”。换句话说,人事之明,人事的价值取向及判断根据,不是依据神意,而是依据宇宙发展变化的规则。由于人又可以是天地之心,所以人在天地面前又不是消极被动地一味顺服,而是“天地设位,圣人成能”,也就是“赞天地之化育”。这样看来,人之于宇宙自然,既有顺从法则的一面,又有价值引导的一面。正是在这种顺从与超越中,实现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

宇宙论的人本取向,由于其在本源层面强调两点论或多元论,所以当它作为人文价值的基础的时候,它基本上没有排他性。这与某些文明形式中的自我价值中心论的倾向是很不相同的。例如,在某些文化类型中,常常以自我的价值标准为样板,批评其他不同于自己的价值标准的文化类型,甚至质疑不同价值标准之存在的合理性。西方历史上的宗教战争几乎均与此有关。中华文化没有这样的特征,所以包容力非常强。而这正是“和”的魅力之所在。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