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外交:整合东盟“敲门砖”?
泰国青睐“大米换高铁” 泛亚铁路需警惕政治掣肘
10月13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结束了对泰国的正式访问,离开泰国北部城市清迈,前往越南首都河内。泰国总理英拉率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素拉蓬、副总理兼商务部长尼瓦探隆、清迈府府尹威千等政府高级官员专程到机场为李克强送行。
短暂的泰国之行,展现了李克强的魅力和中国的实力——李克强不仅以“中泰一家亲”定位中国和泰国两个国家的关系,更以“高铁外交”为中泰两国拉拢“生意”。
对此,有分析认为,“小小的乒乓球”、“憨憨的大熊猫”都曾作为中国的外交手段,“如今,透过积极参与国外建设高铁,‘高铁外交’正演变为新一波外交攻势”。
在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研究员田文林看来,此次在高铁领域与泰国合作,包括之前与土耳其防空系统出口的合作,看到了中国经济在某些领域正在“换代升级”这一可喜的变化。
“就本次中泰两国间以高铁换农产品的合作看,中国实际上展现了与以往不一样的进步,也印证了中国经济转型取得的小小成果。”田文林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
以高铁换农产品
中国和泰国的高铁并非“无中生有”。去年7月,泰国前总理、为泰党高级顾问颂猜就曾在广东对媒体表示,“泰国准备引进中国的高铁技术。”此后,泰国通讯社又报道称,“中国已同意投资泰国的首个高速铁路项目,并为修建连接泰国、老挝及中国的铁路系统提供资金。”
这些都为双方目前良好的高铁外交气氛做了铺垫。据新华社报道,李克强在曼谷泰国总理府同英拉举行会谈。李克强表示,中方愿同泰方继续落实好中泰《战略性合作共同行动计划》和《可持续发展合作谅解备忘录》。
新华社称,中泰将发挥好两国经贸联委会机制作用,加强经贸、投资、农产品贸易和加工、电力等领域合作。同时,加强铁路基础设施建设合作,中方愿积极参与曼谷至廊开段等路段的高铁建设。在金融合作领域,鼓励两国企业更多使用人民币进行双边贸易结算,探讨扩大本币互换规模。中方愿积极考虑在泰设立人民币清算银行等。
这其中,高铁建设被媒体认为是本次中泰会晤的最大亮点。事实上,一个细节是,李克强10月12日上午与英拉共同参观了中国高铁展。据报道,李克强当时对英拉介绍,“中国高铁技术先进,安全可靠,成本具有竞争优势,希望中泰加强铁路合作。”与此同时,李克强告诉泰国议员,中泰承诺在2015年底之前将把双边贸易增加至1000亿美元,且今后五年,中国将从泰国进口100万吨大米,同时进口更多的橡胶,还有其他特色农产品。
对此,英拉对媒体回应称:“中国表示有兴趣帮助我们发展高铁。这一点,泰国原则上愿意在政府层面上与他们展开合作,并请求用农产品来支付部分开销。”
事实上,本次中泰两国发布的《中泰关系发展远景规划》也确认,中方有意参与廊开至帕栖高速铁路系统项目建设,以泰国农产品抵偿部分项目费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