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考试机器”论,谁该反思?(2)

【案例】“考试机器”论,谁该反思?(2)

如今,当我们结合郑教授的言论反思12年教育成果时,除了义务教育的普及、均衡发展和财政投入增长,除了大学入学率的提高等等令人鼓舞的内容之外,面对创新能力评价,我们的确还有难言之隐:学生应试能力的提高是长期应试教育不断强化标准答案的必然结果,这种能力的发展是被动就范的结果;相反,在学生应试能力提高的过程中,伴随着划线录取制度的固化,我们在教育上的最大损失就是创新能力的普遍萎缩。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最需要的不是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而是需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想象能力是创新思维得以持续发展的发动机。爱因斯坦有句名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想象比知识更重要。这句话的意思不是说不要知识教育,而是说我们学习知识的目的不是仅仅为了收获知识,而是为了创造。徒有知识不足以创造,没有创造,人类社会就不会进步,人类的知识也就很难更新。

问题的关键在于,对于这样十分浅显道理,不是我们不懂,而是我们设计了阻碍创新教育成为普遍可能的僵化的考试制度,且用这种制度束缚了施教者和学习者自由想象的翅膀。例如,如今的标准化答案与过去格式化的八股文其本质都是一样的,就是在于它们都在起束缚学生思想的作用。这种束缚作用,普遍在表现在学校对学生进行的大量的应试训练方面,表现在题海战术反反复复枯燥的训练方面,表现在唯分数论的评价上,表现在无情的考试分数竞争上,甚至可以说,表现在12年教育的所有应试教育教学行为上。

考试机器的阀门在哪里

中国中小学教育只是一个考试机器,这个比喻概括得很精辟。在考试机器轰轰转动、速成品源源不断的今天,我们最重要的任务是关掉这台机器的阀门,让它不能再按原有的模式运转,但问题是:中国考试机器的阀门究竟在哪里呢?不妨找找。

第一,是课本吗?我认为不是。如今的中小学的课本,不管是文科类课本还是理科类课本,都在趋于理性、客观。拿语文课本为例,从小学到高中,课本阅读面大大加宽,而课本里面的试题方向,基本上是围绕开发智力这个目标展开。

第二,是教师吗?我认为也不是。教师始终是个墙头草的角色,哪边风硬就会倒向哪一边,始终在迎合,始终小心翼翼。应试教育占据主流的时候,他们会在题海中废寝忘食;素质教育之风刮起的时候,他们又会绞尽脑汁想主意创新。教师的善良与可爱,是遵从上级、社会和家长的意志,执行得不折不扣,指望他们引领什么、反对什么、支持什么,几乎是痴人说梦。

第三,是教育主管部门吗?是,也不是,至少不全是。每一个教育理念都是教育主管部门发布并且引导实施的,仔细揣摩,他们的很多理念都在进步,并且是大步向前。但他们的无奈在于,他们只能对教育发号施令,却左右不了其他。而教育问题又远非教育本身那么单纯,它实质是一个很乱的毛线球——社会、经济、教育等因素纠结在一起的毛线球。比如,就业难这个难题,它不是教育的结果,它根本就是教育自身力量难以解决的。同理,作为就业问题的基础、大学的先导,中小学教育问题岂是教育主管部门能够彻底改变的?

第四,是社会的原因吗?我感觉是。民众的不安因素,是中国考试机器生存的基础。农村很多人都想生儿子,为什么呢?怕老无所依,怕老无所养。农村人要儿子,是为了养老;那要成绩、要分数,是为了有生活就业的资本。因为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造成很多的不确定性,所以还是成绩重要。

问题的症结似乎找到了,那就是社会民众的心态,这好像就是中国考试机器的阀门。但这似乎又不是总阀门。因为假如各项养老、医疗、救助体系完备的话,就没有这个问题了。而我们的经济发展到足够好的水平和高度,我们的分配又足够公平,就业不再是个大难题的时候,社会民主的焦虑心理也就自然没有存在的理由了。不是这样吗?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