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和患者攀老乡是一剂苦药

医生和患者攀老乡是一剂苦药

核心提示:医院里实行“老乡医生”制,对能顺利找到老乡的患者固然好,但对没有“老乡医生”的患者却不利。不是每位患者都能对应一位“老乡医生”,总有人会被落下。

编者按: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指出,“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于当下仍振聋发聩。如今中国各行各业,似乎无不讲关系、围圈子,我们不否认一般生活中关系存在的必要性,也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个中要求,但一味地希冀关系能解决一切,将用关系、靠圈子无限扩大化,必将造成法治观念淡薄、契约精神缺失,尤其是个别权力的失控更是早已明证。

“刚住院就有‘老乡医生’看望,一出院又有‘老乡医生’回访,有熟人照顾,看病很放心。”为了加强医患沟通,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医院按照工作人员籍贯,成立了亲情服务团队,为前来看病的老乡服务。(9月29日《健康报》)

医院想着法子为患者服务,无疑是值得肯定的。在医患之间缺乏信任基础的情况下,由“老乡医生”出面,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可迅速拉进与患者的距离。特别是出院后的亲情化服务,更能给人以“医院里有自己人”的感觉。 

但转念一想,此举又多少带有点苦涩的味道。假如不是医患之间信任基础差,何必要等到“老乡”的出现才会心里踏实。患者对“老乡医生”的信任,相对应的是对其他医生的不信任。

医院里实行“老乡医生”制,对能顺利找到老乡的患者固然好,但对没有“老乡医生”的患者却不利。不是每位患者都能对应一位“老乡医生”,总有人会被落下,即使能配上“老乡医生”,但志愿者只有255名,时间和精力都难以顾及所有老乡。加上外地人老乡观念强,对于本地的人来说,人人都是老乡,攀老乡没多大意思。因此,“老乡医生”只能服务于一部分患者。问题是,如果哪位患者看到别人得到了“老乡医生”的特别关照,而自己没有得到平等的服务,心理一定会有失落和不平,反而可能加重患者对医生和医院的不信任,认为这是找关系走后门的不正之风。

和患者攀老乡是改善医患关系的一剂苦药,苦就苦在它是一种面很窄的选择性优惠,而不是针对所有患者的普惠。假如医院开发出许多类似“老乡医生”的概念,并使不同的概念相互重合,人人都有一位“老乡医生”,则这剂苦药才能变成良药。

责任编辑:姜波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