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用心触摸群众脉搏(2)

北京:用心触摸群众脉搏(2)

通过硬件软件两类渠道提供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精神需求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为了谁”?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就明确提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1942年5月,在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同志亲自主持召开了有文艺工作者、中央各部门负责人共100多人参加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强调我们要建设的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文艺要与群众相结合、为最广大的人民大众服务。新时期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就是不断为人民群众提供健康向上的文化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当前,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尚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据统计,我国人均GDP在2010年末已超过4000美元,但居民文化消费支出总量不到1万亿美元,与中等收入国家应达到的4万亿美元文化消费总量相比差距明显。而且,东部与西部,城市与农村的文化消费也存在较为严重的失衡现象。从公共文化设施、公共文化空间到公共文化产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发展已经成为民生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新时期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亟须破解的课题。

最近,文化部、财政部在北京召开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评审会,50位地市领导进京“赶考”文化民生。从硬件软件两类渠道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让人民群众真正享有文化发展改革的红利,已经成为产业转型、生态转型、民生转型的重要抓手。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着力解决产业转型中的劳动力剩余、就业结构变动、知识技能更新等现实问题,又能够在生态发展中为城市注入文化因子,培育新的发展动力,并且通过不同的文化碰撞、激荡,使得不同地区之间的群众能够享有更多的惠民成果,释放更多的正能量,更好地融入城市建设与发展。

完善的文化设施是实现文化民生的底座,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当前,在文化设施建设上,首要是加强顶层设计,立足城市风土人情,充分吸纳群众智慧,强化城市公共文化发展设施、规模、布局、内容、功能设计,加强宏观布局与规划引导;其次要着力研究本地区公共文化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突出矛盾,做到有的放矢,在每个区县、每个城镇、每个乡村推出不同特色的文化设施、文化空间,逐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

丰富的文化产品是实现文化民生的纽带,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桥梁。当前,要增强有效供给,围绕人民群众的需要进行调查研究,倡导鼓励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以普通大众为创作导向,推出群众消费得起、消费得舒心的文化产品;其次逐步完善文化服务的激励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品质提升,加强专业管理,既满足普遍又尊重差异,既重视形式又发展内涵,逐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文化民生问题。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