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区建设或成东北亚区域经贸合作突破口(2)

摘要:由于地缘关系,东北亚各国本着开放的合作姿态,经济合作形势不断向好,相互依存度日益加深。不过,由于历史等复杂背景,区域合作还面临经济、交通、平台三大困境。专家建议在务实推进合作中,寻求各国间建立对话与经济一体化机制,探索自贸区建设的具体路径。

三重困境成经贸合作主要瓶颈

在东北亚各国合作前景看好的同时,六国在经济领域仍面临着三重困境:

第一是经济困境。今年上半年,中国对俄罗斯进出口额431.8亿美元,同比下降1.2%;中国对日本进出口额为1469.2亿美元,同比下降9.3%。东北亚经贸合作形势不容盲目乐观。

中、俄、日、韩位于东北亚区域内部分大都为各自欠发达地区,而蒙古和朝鲜自身经济水平更是有限,区域经济合作一直难以提速。“区域内经济强国的经济重心和战略重点不在本地区,再加之朝、蒙经济实力不足,目前来看东北亚区域尚未找到适合本地区的多边经济合作形式和机制,发展难度不小。”吉林省社会科学院俄罗斯研究所所长周伟萍说。

韩国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新兴经济体研究中心所长李章奎在长春表示,开发东北亚地区需要庞大的资金,仅是基础设施建设每年就需要投入629亿美元。“资金是导致区域开发不顺的重要原因之一,国际社会提出了设置东北亚开发银行和东北亚地区开发银行的议题,但仅仅是议题和协商而已,并没有付诸实际行动。”

第二是交通困境。虽然目前东北亚区域通道建设的基本框架已经具备,已经有了连接中国东北陆路的“中蒙国际贸易通道”,连接中俄陆海联运航线的“中俄交通走廊”,以及“环日本海港口-腹地”交通系统等,但国际通道的衔接并不顺畅,内蒙古、朝鲜等省份的国内道路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蒙古国苏赫巴特省省长顾问、代理副省长鲍德·苏科巴塔说,这一省份连接首都乌兰巴托市-西乌尔特市的硬化路面公路,在今年底才能投入使用。

同时,各国不同的入境手续、签证制度、车辆准入等各类繁琐要求使得通道发展进步缓慢。韩国束草经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扎鲁比诺至珲春的汽车渡轮线运营者、瑞典斯捷纳集团公司代表许万哲说,俄罗斯克拉斯基诺和中国珲春的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不在公共节假日开放,游客及货物无法入境,且入境文件材料繁琐,而且航线的陆路运输费用十分高昂。

第三是平台困境。上世纪90年代,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东北亚中心区域设立了图们江地区开发项目,是区域内较早的共同发展平台。方案原计划投资数百亿美元,由跨国管理机构来管理和经营一个大型的中、俄、朝三边开发区,但在1995年合作正式签署后即陷入僵局。在2005年,这一项目变为大图们江区域开发,将其区域从原来的中朝俄三国边境区域扩大到了韩国的东海沿岸及蒙古东部地区,日本以观察员的身份参与。“但大图们江开发项目的推动力仍然不足,区域内并没有以此为平台开展良好合作。”李章奎说。

2

(2013年3月26日,为期三天的中日韩自贸区第一轮谈判在首尔举行。图为中国代表团首席代表俞建华(左)、日本代表团首席代表官鹤冈公二(右)以及韩国首席代表崔京林合影。)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