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历史思维的当代阐释(3)

马克思历史思维的当代阐释(3)

三、完整而准确把握历史思维的方法论内涵

当前,关于历史思维的方法论内涵的理解表现出这样两种倾向,即扩大的倾向和缩小的倾向。扩大的倾向表现在试图将整个马克思哲学的全部内涵和特征赋予其历史思维(例如,将诸如马克思哲学的“价值性”、“批判性”等都归入历史思维的内涵之中);缩小的倾向表现在只是从唯一的一个方面(主要是过程性)来理解。由于历史思维本质上不过是将存在论意义上的历史规定性转变为方法论意义上的历史态度与历史观点,因而历史思维的方法论内涵须与历史的规定性相一致。基于此,本文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历史思维的方法论内涵,即现实性原则、过程性原则和条件性原则。

第一,现实性原则。历史思维包含着现实性原则,亦即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意识、观念出发的原则。由于马克思从现实的人的对象性活动即“实践”出发理解“对象、现实、感性”,因而所谓“现实”就是人们的“现实生活过程”和“实际发展过程”。一切从实际出发也就意味着一切从现实生活本身出发;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也就意味着坚持“实践高于理论”、“生活决定意识”的原则。从现实性原则出发,马克思要求“符合现实生活的考察方法”,反对“从意识出发”的考察方法。

第二,过程性原则。历史思维包含着过程性原则。这一原则强调:与现实事物的生成性相应的是,理论、范畴、原理失去了传统意义上的那种作为“永恒真理”的地位;它们离开了所描绘的对象就没有任何价值,因而根本不具有什么超历史的普适性,更不能提供可以适用于各个历史时代的药方和公式;随着现实生活和现实事物的变化,人们又会创造出相应的范畴、理论和原理,因而这些范畴、理论和原理同它们所要描述和理解的事物一样只是历史的、暂时的产物。在马克思的众多“理论”中,最典型、最成熟的可谓《资本论》。然而,《资本论》的一个“不可抹煞的功绩”就在于结束了那种在政治经济学中追求永恒真理的观念。正如恩格斯在为“杜塞尔多夫日报”写的《资本论》书评中指出:“在这本书中特别引我们注目的是下面这一点:作者不是像通常所做的那样,把政治经济学的原理看作永远有效的真理,而是看作一定历史发展的结果。”[3]

第三,条件性原则。历史思维包含着条件性原则。这一原则强调既然任何事物都是一定历史境遇中的历史性存在,那么,我们就要根据事物所以产生的历史条件,从事物的历史关联和相互制约中去具体地认识、把握事物。因此,条件性原则强调对具体事物和问题作具体的分析,强调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条件性原则无论对于实践活动还是理论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从实践方面来看,条件性原则反对在人们的工作和实践中存在着的任何形式的教条主义、理想主义或观念主义的想法和做法,要求人们的工作目标、计划甚至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等都要做到随时随地以客观条件为转移。从理论研究方面来看,条件性原则要求把研究对象和问题放到一定的历史情境和历史范围中去考察。例如,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评价奴隶制的历史作用问题和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等问题都遵循和运用了条件性原则。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