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历史思维的当代阐释(4)

马克思历史思维的当代阐释(4)

四、警惕几种背离历史思维的研究态度与方法

恩格斯曾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4]作为一种哲学方法论,历史思维不但为我们提供了研究事物的方法,也为我们提供了反思理论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的“出发点”。在方法论问题上,本文认为当前以下几种背离历史思维的态度与方法是应当引起注意的。第一,从观念、范畴和原则出发的考察方法。从现实性原则出发,马克思反对那种从某种既定的观念、范畴或原则出发去“反注”、剪裁现实事物和现实生活的做法。他的“符合现实生活的考察方法”肯定这样的唯物主义研究路线,即“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1]92。在这一点上,恩格斯与马克思是一致的。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曾强调指出:“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符合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5]然而,当前这种从观念、范畴或原则出发的研究方法在某些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却很受欢迎,很有市场。这种现象值得深思。

第二,本质主义。过程性原则与马克思哲学的一个基本立场——反本质主义是紧密相连的。本质主义从本质与现象的二分出发,相信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不变的本质;事物的本质决定事物的现象;科学认识的任务就是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把握事物的深层本质。马克思哲学也区分事物的本质与现象,并且认为理论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把握事物的本质,“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而为一,一切科学就都成为多余的了”[6]。但是,马克思哲学与本质主义的不同在于如何理解“本质”的性质。本质主义所理解的“本质”具有先验性、绝对性、终极性等特点。在本质主义看来:本质深藏于事物的背后;本质是自在自因的和永恒在场的;本质世界作为“形上”领域能够提供对“形下”事物作出终极解释的绝对真理。与本质主义不同,马克思哲学从过程性原则出发,认为虽然不能将本质与“事物的表现形式”相等同,但却不能离开“事物的表现形式”思考事物的本质;事物的本质并不是某种非时间化的、非境遇化的普遍本质,而是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历史性地展现出来的特殊本质。可是,令我们遗憾的是时至今日那种追求终极的、绝对的本质的思维取向仍未从理论研究中消失。

第三,抽象人道主义。马克思哲学内含人道主义,然而成熟时期的马克思对人道主义的理解与旧哲学的抽象人道主义大不相同,因为这种理解是以历史思维为前提的。众所周知,旧哲学的人道主义是以抽象的人和抽象的人类共同性为出发点的,而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是以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为立脚点的。马克思不承认旧哲学所宣扬的那种普遍适合任何时代的、不变的人道原则。他认为:人道原则是随着历史进程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的;不同社会生活中的人们所追求的人道价值之所以不同,就在于不同历史条件下的现实生活所蕴含的价值要求是不同的;与此相应的是,我们能够提出什么样的人道原则或者我们评价一种人道原则合理性与否,其根本标准都不在于理论自身,而在于现实生活本身。这里,我们试以“以人为本”思想的提出为例。毋庸讳言,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体现了一种人道精神。然而,以人为本却不是抽象人道主义的产物,而是应着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呼唤而诞生的历史产物。换言之,以人为本在当代之所以具有真理性,不在于它的人道性,更不在于它是否具有适合任何时代、任何社会和任何国家的普遍意义,而在于它是否体现了新时期和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244.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42-743.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4.

[6]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925.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