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在某地闹市区餐馆点份“肥牛”或者“羔羊”肉下火锅,汤面立马出现一堆浊沫,刚刚还红白分明的肉卷在锅中四分五裂,那么你就有可能中招了。
近年来,曾经风靡各地的“涮肉”开始被监管部门发现越来越多的问题。去年以来,多地警方连续破获假冒牛、羊肉大案,执法人员发现不法分子使用鸭肉、狐狸肉、水貂肉、鼠类肉等未经检验检疫的动物肉制品冒充羊肉销售。为了增加“杂肉”的风味和耐煮性,造假者使用牛羊油浸泡或添加明胶。更有甚者,还有人添加胭脂红、硝盐等有害物质打扮“卖相”后兜售。而在销售环节,包括“卜蜂莲花”等大型超市在内的门店也牵涉其中。
中国的当代经济生活中,商业领域诚信缺失,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各色假冒伪劣、坑蒙拐骗行径不仅遍及城乡,还出现了从小食品、小建材、小塑料、小洗涤、小加工等“五小”作坊向大店、名店甚至跨国公司蔓延的态势,有些监管部门和一线执法人员倍感束手无策甚至变得麻木。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近期在全国多地采访,受访专家指出,严重的市场失信行为不仅扰乱经济秩序,更经过形形色色舆论传播后不断侵蚀道德底线。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指出,当社会主体公信力丧失时,无论做好事还是坏事、说真话还是假话,都会被人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当前,“塔西佗陷阱”正在逐渐演变成巨大的社会隐忧,需要警惕一些人什么都不信、好坏都不信,甚至信坏不信好,对外界失去信任并迁怒于政府。
“三十六行,诈骗为王”
除了食品造假,其他商业领域坑蒙拐骗花样更多。
长沙市公安局治安支队食品安全警察大队副大队长熊海军介绍,他们近年查获的一起涉案金额数千万元的制作假酒大案,发现不法商贩高价收购真酒瓶,买来带有逼真防伪标识包装盒,使用普通白酒勾兑高档酒,用“泸州老窖头曲”和“二曲”勾兑“国窖1573”和“五粮液”、“水井坊”。造假分子与一些公款消费多的单位、高级酒店采购人员勾结,组成知假买假共同体攫取暴利。
多位知情人士向记者介绍的商场坑蒙拐骗技巧,令人匪夷所思:
一位文物鉴赏大家坦言,如今书画古玩拍卖市场存在“不骗挣不到钱”的潜规则,有拍卖公司拍的很多都是假古董,翻来覆去拍上若干轮,假的就“拍成了真的”。
在信息化领域,不法分子与某些硬件制造厂家、电信运营商“勾搭成奸”,使用高科技设备、运用概率原理大举发送诈骗信息。长沙警方前些年抓获的犯罪嫌疑人李某,落网前发出一批“请将货款打入某某账号”的群发短信,结果异地人海中一位正准备给朋友汇款的市民马上“中招”,转眼就汇来了40万元。
在食品领域,有人用工业盐制作“加碘精制盐”,其中所含亚硝酸钠人摄入3克可致人死命。有人为了让干辣椒颜色亮、卖相好、不发霉,用致癌的工业硫磺熏。其他还有猪血豆腐中掺甲醛、双氧水泡干牛筋等;在资产、产权评估方面,则标准设置随意、估价随心所欲;在金融市场,信用卡恶意透支、伪造变造银行票据诈骗、假网络银行转账、证券黑市、非法集资等手段不断翻新;在企业经营领域,偷税漏税、会计造假、欺诈上市、操纵利润、恶意透支等屡见不鲜;各类生意往来中,恶意合同违约、逃废债、假破产等比比皆是。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据商务部2011年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签订的约40亿份合同中,履约率只有50%,企业每年因信用缺失导致的经济损失约为6000亿元。本刊记者走访中所接触到的企业界人士普遍认为,这一状况近年来仍改善乏力。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